词条 | 翰林图画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翰林图画院分类:【文化精萃】 一名“翰林图画局”,简称“画院”,“图画院”,宋代帝王御用的绘画机构。汉、唐已有宫廷画家。五代七国时,画家比较集中南唐、西蜀、始有“画院”。北宋初设置“翰林图画院”;按才艺高下,分别予以碉候、待诏、艺学、学生等职衔。徽宗朝,一度建立“画画学”,规定肄业和考绩等制度;“画院”的规模以此为盛,南宋重整“画院”,规模不减北宋,元、明、清,虽未设立和宋代相同的机构,但仍搜罗画家服务于宫廷。 宋宫廷绘画机构。简称画院、图画院。画院制度始于五代后蜀。北宋初设置“翰林图画院”,专掌供奉图画之事,隶内侍省,以内侍(宦官)2人为勾当(管理)。设在宣钓门内东廊,太宗雍熙时置于内东苑东门里。南宋画院则设在临安城东新门“富景园”(今望江门内),以便皇帝召使。与之平行者尚有御书院、棋院、医官等。画院画家有待诏、艺学、祗候、画学生等职称等级,初无定员,仁宗时以待诏3人、艺学6人、祗候4人、学生40人为额,后又有扩大。徽宗时,以考试选用人材,并设“图画博士院”。画家地位较高,“许服绯紫官服”,宣和年间并许佩鱼,可借调宫中藏画临摹欣赏。若作品为皇帝所赏识,亦可受金带等恩赐。创作主要为皇帝宫廷服务,职使及活动或绘制敕建宫观壁画;或装饰宫廷,画栋绘屏;或图画贤臣、善恶、存作鉴戒;或搜刮名画,充实宫廷收藏;或专供御画,为帝代笔。此外,还有一些特殊使用,如太宗时命画院祗候牟谷随使往交趾,写安南王黎柏及诸臣肖像,因战乱未成。宣和元年(1119年),又令陈尧臣带画学生2人使辽画其主像等。画家无创作自由,作画必适皇帝好尚,“必先呈稿,然后上真”,“其后宝徽宫成,绘事皆出画院,上(徽宗)时时临幸,少不如意,即加漫垩,别令命思。”(《画继》卷一)“靖康之难”后,高宗重整画院,其规模不减北宋。 宋代帝王御用绘画兼教学机构。又名 “翰林图画局”,简称 “画院”、“图画院”。唐代已在翰林院安置画家,称待诏、祗侯、供奉。南唐、西蜀亦出现画院。宋太宗雍熙元年 (984) 始置“翰林图画院”,将画师按才艺高低分为待诏、祗候、学艺、画学工、学生等职衔。皇宗室子弟爱好绘画者,亦可在画院学习。宋徽宗赵佶一度设 “书画学”,规定肄业和考试制度,画院规模以此时为盛。南宋重整画院,广罗人才,培养宫廷画家,规模不减北宋。两宋画院培养画家有姓名可考者170余人。 亦名“翰林图画局”,简称“图画院”、“画院”。宋代皇室御用的绘画机构。画院之设可溯自汉代的“画室”,唐代在翰林院安置画家,授待诏、祗候、供奉等职,五代时西蜀、南唐始设正式的皇室画院,而规模庞大、机构完备、体制健全的画院则确立于宋代。宋代立国之初,便有画院之设,以罗致各地画家。雍熙元年(984),太宗赵光义于内中苑东门里正式建立翰林图画院,真宗咸平元年(998)移置右掖门外。初属翰林院,神宗熙宁六年(1073)改隶都大提举诸司库务。以内侍2人勾当。宋代画家求入院者甚众,画院则经严格选择录用之。真宗修玉清昭应宫,应征画家达3,000多人,入选者仅百余。徽宗时,画院臻于极盛,大观四年(1110)诏并画学生入画院,画院遂合创作机构、绘画学校为一。院中学生须习佛道、人物、山川、鸟兽、竹花、屋木诸科绘画,并研读《说文》、《尔雅》、《方言》、《释名》诸书。考试画艺,以笔意简全,不模仿古人而尽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意高韵古为上;模仿前人而能出古意,形色象其物宜,而设色细,运思巧为中;传模图绘,不失其真为下。徽宗常亲往画院教授画艺,出题考试,并时出内府所藏历代名画,供院生观摩临习。南宋画院设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万松岭麓(一说望江门内),未置画学,然创作盛况不减北宋。两宋画院主要职责是创作宫殿寺观壁画及其内部装饰画,以满足皇室需要。题材多为释道人物、明君贤臣、奇花异石、珍禽瑞兽、楼观山水等,作画注重“形似”,讲究“格法”,风格精致细腻,华丽典雅,所作世称“院体画”。画院职衔依才艺、资历等分为待诏、祗候、艺学、画学正、供奉数等,未得职者称学生。其待遇虽不及其他文官,然较诸御用工匠为高,徽宗时尤受恩遇。宋邓椿《画继》载:“本朝旧制,凡以艺进者,虽服绯紫,不得佩鱼,政、宣间独许书画院出职人佩鱼,此异数也。又诸待诏每立班,则画院为首,书院次之,如琴院、棋、玉、百工皆在下。又画院听诸生习学,凡系籍者,每有过犯,止许罚直,其罪重者,亦听奏裁。又他局工匠日支钱谓之食钱,惟两局则谓之俸直。”画院的优厚待遇使“四方召试者源源而来”,画院遂成为宋代绘画活动的中心。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考略》共录226人,其中颇多一流画家。北宋中叶以后,名家中有一半以上出自画院或与画院有关。宋代画院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集中和培养绘画人才,繁荣绘画创作起过很大作用。 宫廷绘画机构,简称画院。宋代建国后,召集原西蜀、南唐及中原的画家于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组成翰林画院。由于皇帝的重视,画院建制不断扩大,高手云集,成为古代宫廷绘画最繁荣和活跃的时期。画院有一定编制和管理条例,画家多从社会上选拔,职位按技术高下分待诏、艺学、祗侯、画学生等,且有一定地位。画院主要任务是宫廷、寺观堂饰及绘制帝后肖像等。画院作品多造型准确、法度严谨,精细、浓艳、富丽,有些作品有柔媚倾向,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颇大。画院常召纳享誉民间的画家,使之不断注入生机。宋代翰林图画院的画家见于记载的有200余人,其中较重要的有王霭、高益、黄居?、赵元长、王齐翰、董为、高克明、屈鼎、支选、陈用智、易元吉、郭熙、崔白、王可训、葛守昌、侯封、马贲、张择端、战德淳、韩若拙、孟应之、卢章、刘益、富燮、田逸民、王希孟、李唐、刘宗古、杨土贤、李安宗、苏汉臣、朱锐、李端、李从训、周汶、张著、马兴祖、李瑛、萧照、贾师古、马公显、刘忠义、韩钓、朱光吾、刘松年、吴炳、李嵩、张茂、马远、马逵、陈居中、苏显祖、马麟、夏圭、梁楷、李兴宗、鲁宗贵、陈宗训、陈清波、陈珏、宋玉、宋汝志、方椿年、王辉、楼观、梁松等。 一名“翰林图画局”,简称“画院”,“图画院”。宋代帝王御用的绘画机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完备的画院。汉、唐已有宫廷画家,五代十国时,南唐、西蜀都曾设立宫廷画院。北宋初即设置“翰林图画院(局)”,搜罗名家,按才艺高下,分别予以碉侯、待诏、艺学、学生等职衔。徽宗朝又设“画学”,培养宫廷绘画人才,规定有考绩和肄业等制度;“画院”规模也以此时为最盛。南宋重整“画院”,规模不减北宋,至南宋末年而不衰。宋代画院历史最长,制度最完备,规模最宏大,成就最辉煌,它培养了无数画家,促进了宋代绘画的繁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