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老庄学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老庄学派分类:【传统文化】 兼治老子、庄子学说的道家学派。司马迁撰《史记》以老庄同传,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因老、庄思想具有共同性与承传性,故西汉末已有兼治老庄之术者。《后汉书?马融传》记马融之语曰:“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其时已“老庄”并称。至魏晋,玄学家更以庄学配老,并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为老庄之学注入新内容,推进了老庄学派发展。老、庄皆言道、德,均将“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事物最后根源、普遍原则及总规律。但庄子抛弃了老子“道”中唯物主义成分,强调“道”为脱离一切事物之神秘精神实体,发展了他的唯心主义思想。老子讲“无为”,目的在于“无不为”;主张任自然,目的在于效法自然规律以为治国之道、保身之术。庄子则以齐是非、齐物我、物(人)不胜天为中心思想,把“无为”说成无是非、无成败、无生死、无空间、时间,一切归于“无”,与老子实有区别。《老子》、《庄子》两书,为研究此派思想主要资料。 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主的道家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则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学说。《史记》中以老、庄同传,称庄子“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庄子?天下》盛赞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老、庄皆崇奉自然,提倡“无为”,皆言“道”并以“道”为根本,要求虚静应物。然老子谈“无为”,目的在于“无不为”,庄子则更强调自然变化之无常和万物的相对性,要求齐物我,忘生死,“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老子认为,“道”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无为”,因此,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做到“无为”。反对儒家的仁、义、孝、慈、忠等教育,认为一切社会弊端都是由“人为”的教育造成的。在老子所提出的教育内容中,以“不争”为主,要求人们“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要贵柔守,知足常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便是闭目塞听、绝学弃智,强调“绝学无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十九章》)、《老子?六十四章》),更进一步提出“涤除玄监”,要人们把内心清扫干净,一尘不染。庄子将老子“道”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引向脱离社会现实,追求个人精神解脱,成为一种消极的,颓废的出世主义教育思想。要求人们做到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无己、无功、无名、无情,提出了心斋坐忘、顺乎自然、缘督为经等教学原则和方法。魏晋时期的“玄谈”,多以庄配老,以老庄为宗,玄学家们提倡“名教出于自然”,采用儒、道互补的方式,论证名教与自然的统一,为儒家的伦理纲常寻找理论依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