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职业与服饰字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职业与服饰字词分类:【风俗文化】 白大褂: 医生、护士等医务工作者工作时所穿的白色隔离衣。这种职业着装特点非常鲜明,因此人们用“白大褂”借称医务工作者。如,陆天明《泥日》:“不一会儿,车里下来四个白大褂,捧着医用的白搪瓷盘和全套取血样器械,来找肖大夫。” 白衣天使: 对医务工作者的美称。因为医护人员工作时都要穿上白色的工作服,他们为人类驱除病魔,好似天使降临人间,给人们带来健康的福音,于是人们就非常亲切地称他们为白衣天使。 白衣战士: 对医务工作者的美称。身着白色隔离衣的医护人员,就像在前线奋勇杀敌的战士一样,在抢救病人生命时表现出了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他们消灭病魔,挽救生命,如战争时期、非典时期,因此人们又非常尊敬地称他们为白衣战士。 白袍: 白色的战袍是古代军人的服装。因此代指军人。《梁书?陈庆之传》:“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阳童谣曰: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便衣: 指平常人日常生活中所穿的服装,有别于军警制服。有时一些公安、军人、特工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因工作需要而着便装。这些身着便装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或特工人员就被人们称为“便衣”。老舍《四世同堂》二八:“两个便衣看见老人的白须白发,仿佛放了点心。”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问了问门外的便衣,说是没有出去。” 弁兵: 清代低级武官和士兵的总称。清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山内差役,多客民充当,无风生浪,遇棚民有事,敲骨吸髓,弁兵亦多附和为奸。”后亦指旧军队的低级军官和士兵。陈其通《万水千山》第三幕: “敌军长在弁兵前呼后拥中,坐滑竿上。” 弁勇: 犹弁兵。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 “[包世臣]主张选用三元里义民充水师弁勇,以抵抗英国侵略。” 弁卒: 犹弁兵。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署中弁卒皆见之。” 布客: 旧时称贩布的商人。清李渔《巧团圆?梦讯》: “记得我爹爹是个布客,常以贩标为生。”吴组缃《官官的补品》:“听了一个布客的话,说上海有的是工厂,工钱大,又不十分苦。他就花了心,糊里糊涂,跟那布客溜到上海来。” 裁缝: 指专事裁剪缝制衣服的人。《水浒传》第三十回: “又叫裁缝与武松彻里彻外做秋衣。”冰心《南归》: “裁缝来了,要裁做母亲装裹的衣裳。” 成衣: 本谓缝制衣服,后来指称做衣服的人或店铺,如成衣匠、成衣铺。《老残游记》第三回: “本日在大街上买了一匹蚕绸,又买了一件大呢马褂面子,拿回寓去,叫个成衣做一身棉袍子马褂。” 大盖帽: 本来是指一种前方有大舌头的帽子,有时也称作“大壳帽”,因为这种帽子都有一个较硬的外壳。原专指公安,后延伸也指工商、税务等工作人员,因这些人员在执行公务时戴这种帽子。《十月》1989年第6期: “本想在那儿自己摆摊儿卖上几个月,一看见工商税务的大盖帽闪来闪去,不禁怯由心生。”纪贻风《陈小蒙覆灭记》:“我怎么也没料到,那些‘大盖帽’居然真的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而且来得这么快,这么绝情! ” 大壳帽: 指公安、工商、税务等工作人员,因这些人员在执行公务时戴这种帽子。见“大盖帽”。 带甲: 身披铠甲的将士。甲,铠甲。《国语?吴语》: “为带甲三万,以势攻,鸡鸣乃定。”韦昭注:“带甲,衿铠。”唐杜甫《送远》诗:“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 貂锦: 裘衣。古代北方边地军人穿裘装御寒,因以代称戍边将士。唐陈陶《陇西行》诗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橄榄绿: 未成熟的橄榄外表呈青绿色,人们称类似的颜色为橄榄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服装的颜色选用橄榄绿色,因此大家习惯用“橄榄绿”借指他们的服装,也用来指称武装警察。 黑衣: ①战国时期赵国的宫廷卫士身穿黑色的衣服,于是以“黑衣”代称之。《战国策?赵策四》:“左师公曰: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②僧侣穿的缁衣,色浅黑,因此以“缁衣”、“黑衣”代称僧徒。南朝宋刘义庆《宣验记》: “佛若神也,宜崇之; 若其无灵,黑衣一日同命。” 黄头郎: 汉代驾驶船舶的人戴黄帽子,因此黄头郎用来指船夫、水军一类的人。《史记?佞幸列传》:“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 绿衣:指称邮递员。他们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为人们传递着亲友间的消息与思念。因为他们的工作装是绿色的,于是人们亲切地称邮递员为绿衣,有时也称做绿衣人、绿衣使者。叶圣陶《一个青年》: “绿衣颁简,伸纸怅然。” 袍裤:袍,战袍。借称穿军服的人。唐张 《朝野佥载》卷二: “周岭南首领陈元光设客,令一袍裤行酒。” 袍泽: 战袍和衬衣。衣服中絮棉絮的为袍;贴身穿的内衣为泽。“袍泽”代称军队中的同事或故旧,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战友”。人们所说的袍泽之谊就是指在一起共同战斗过的军人们的友情。《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矛戈,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梁斌《红旗谱》五二: “小个子营长,知道说也无益,但他还要哀求两句,说: ‘我是旅长的老袍泽。’” 披甲: 借称甲士,即身披铠甲的战士。清代又作为八旗兵的别称。《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畏公?论女子劳动问题》:“满洲入关,若浙闽滇粤诸省,劫掠男妇,数达巨万,皆分给旗民,而良家妇女,其有从男子坐罪者,亦发给披甲为奴。” 被甲: 即披甲,借称甲士。《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年》: “秦被甲百余万。” 被练: 身披用熟丝连缀的铠甲。因喻称步卒。《左传?襄公三年》: “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其能免者,组甲八十,被练三百而已。”杨伯峻注:“组甲是车士,被练是徒兵。” 缇: 橘红色的丝织品或黄赤色、橘红色。古代军服的颜色是橘红色,用以代称武士。 缇骑: 缇,橘红色。古代皇帝出行,在驾前先导开路负责治安的官吏们身穿橘红色的衣服,骑着马,因此用“缇骑”代称前导和骑士。后来即用为逮治犯人的官役的通称。如明代锦衣卫校尉,清朝步军衙门番役都称为缇骑。《太平御览?七四二?东观汉记》: “明帝行幸诸国,敕执金吾冯鲂将缇骑宿玄武门复道上。” 唐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诗: “缇骑朱旗如楚城,士林皆贺振家声。” 缇衣: 橘红色的衣服。古代武士穿橘红色的服装。因此用“缇衣”代称武士。汉张衡《西京赋》: “缇衣?砣,睢盱跋扈。”清周亮工《送王庭一入楚序》:“当予戊戌就逋时,缇衣闭予舴艋中,卫以甲士,谣诼之音日夜弗息。” 铁衣: 铠甲,古代军人的服饰,因代称军人。唐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铁衣郎: 身穿铠甲的人,因代称军人。元关汉卿《汉宫秋》第三折: “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 同袍: ①袍: 长袍,这里特指战袍。古代军人行军打仗时,白天用它当衣,夜晚用来当被。同袍即共一战袍。军人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生死与共,结下了很深的情谊。因此人们用“同袍”比喻军人之间的友爱,后来也用以指极有交情的友人,而且旧时军界中人也常用此互称。《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唐许浑《晓发天井关寄李师诲》诗:“逢秋正多感,万里别同袍。”②古代人们还常用“同袍”代称夫妻或兄弟。《古诗十九首》之十六:“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递。”三国魏?曹植《朔风》诗: “昔我同袍,今永乖别。” 衣工: 制衣工匠。唐李白 《送杨少府赴选》诗: “衣工剪绮绣,一误伤千金。何惜刀尺余,不裁寒女衾。” 织?: 纺织。亦指从事纺织的人。《左传?成公二年》: “孟孙请往赂之以执斫、执针、织?,皆百人。”杨伯峻注: “织?指织布帛工。” 大盖帽: 是指一种前方有大舌头的帽子。公安、工商、税务等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戴这种帽子,于是人们就借用“大盖帽”这一着装特点借称公安、税务、工商等工作人员,有时也称作“大壳帽”,因为这种帽子都有一个较硬的外壳。 橄榄绿: 未成熟的橄榄外表呈青绿色,人们称类似的颜色为橄榄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服装的颜色选用橄榄绿色,因此大家习惯用“橄榄绿”借指他们的服装,也用来指称武装警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