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三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胡三省分类:【传统文化】 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身之,一字景参。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南宋理宗宝钓四年(1256)进士。先后任江陵、怀宁县令,寿春府学教授。度宗咸淳十年(1274),元军大举南下。明年,从军江上,掌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师溃,隐居著书,终身不仕。三省以为:“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故自宝钓四年举进士后,即大肆其力于《通鉴》。先依陆德明《经典释文》例,撰成《资治通鉴广注》97卷、《论》10篇,以元军破临安,避乱新昌亡失。继而复购他本,发愤重注,将《通鉴考异》及其自注散入《通鉴》原文之下。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冬,终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历时30年。另著《资治通鉴释文辨误》、《通鉴小学》、《竹素园稿》。 宋元之际史学家、考据学家、藏书家。字身之,旧字景参,号梅?,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一说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1256年(宋宝钓四年)进士,历任寿春府学教授、奉议郎、朝奉郎等。1275年(德钓元年)从军江上,曾为制置使汪立信作御敌三策。入元,隐居不仕,勤奋著述。鉴于无藏书之苦,乃发愤藏书,片简尺牍,尽在收罗之列。受家学影响,生平深好《资治通鉴》,游宦在外,率携以自随,有异书异人,必就正之。曾馆于贾似道家,依陆德明《经典释文》例,著《资治通鉴广注》97卷,又作《论》10篇,但皆于战乱中散失。后就塾袁桷家,对《通鉴》全面校勘、解释、考证、辩误,并将司马光《通鉴考异》和自注分散于《通鉴》原文之下,于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冬撰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凡所诠释,对象推测、地形建置、制度沿革、文化、少数民族、四邻各国、史事评论等,极为赅备。又鉴于宋史?所著《资治通鉴释文》一书浅陋,恐误后学,故细加考订,著《资治通鉴释文辩误》十二卷,援据精核,有功于后学,现传于世。另著有《竹素园稿》一○○卷、《通鉴小学》一卷等,均佚。生平事迹见《宋元学案》卷八十五。 宋末元初史学家。字身之,又字景参,因住处附近有涧,旁多古梅,世称梅涧先生(涧或作?)。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宝钓进士,历任县尉、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官至朝奉郎。为人刚直不阿,屡忤权势,故仕途坎坷。入元不仕,隐居终身。其父钥,笃史学,不满于前人对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注释。三省奉父之遗命,以毕生学问精力治《通鉴》。游宦在外,携书以自随,有异书异人,必就而正之。初依陆德明《经典释文》体例为《广注》97卷、著论10卷,自周迄五代,略述兴亡大致。咸淳间,又著《雠校通鉴凡例》。德钓二年(1276)避元兵于新昌,书稿散失。战后重理旧业,复购他书为之注,始以《考异》及注文散入《通鉴》正文之下,手自抄录,虽严寒暑雨而不废,用力至勤,贯彻始终。前后历时30年,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撰成《资治通鉴音注》。其注于纪事之本末、地名之同异、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悉疏其所以然。凡正文所及名物制度、地理沿革乃至草木虫鱼均释之甚详,于文字音义之训释亦时出高见。并对《资治通鉴》原文证讹补阙,对史事承上启下,间有史事评论,为读《通鉴》必不可少的参考著作。因此后人誉为“通鉴之功臣,史学之渊薮”。注中又时时贯通古今,曲折表达对亡宋历史的见解,寄寓家国之痛。又著有《通鉴释文辨误》12卷,驳正史?《释文》谬误甚多。别有《通鉴小学》1卷,《竹素园稿》100卷,今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