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胡服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习用的衣着式样。北方民族(旧称胡人)为便于骑猎,多穿短衣、长裤和靴。《史记》载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胡服由此传入中原。至唐代,胡服除指衣着,还具有打扮装饰的含意。唐代胡服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来自西域、高昌、龟兹。特征为男子头戴浑脱帽,身穿圆领或翻领小袖衣衫;女子穿条纹卷口裤,软锦透穿靴,梳高髻,出行骑马必着帷帽。后期即所谓时世装形容,特征为蛮鬟椎髻,眉作八字低颦,脸敷黄粉,唇注乌膏,影响出自吐蕃。唐代所谓胡服,实从北朝即已流行北方的通常衣着,加以发展而成。 胡,秦汉以前专指匈奴,后为塞外民族之泛称。胡服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服装:短衣、长裤、脚着皮靴。胡服适应骑马的需要,与古代汉民族衣着(以长袍为主)有显著的区别。早在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军事上的需要,曾提倡胡服骑射。魏晋南北朝时代流行的 褶服,也是胡服的一种, 即胡人所着紧窄长裤演变而成的大口裤。褶是比襦长的短衣,它沿用了胡人服饰习俗,改右衽为左衽。唐贞观至开元年间,胡服之风盛行,妇女着胡服时,一般戴胡帽,即西域少数民族所戴的帽子。唐代妇女服装,多以小袖为主,主要受胡服影响。《新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矜袖窄小。”唐代汉族中流行的胡服式样,主要是头戴胡帽,窄袖紧身,翻领,着靴,腰系革带,革带上还带有若干条小带下垂。这种样式的革带,被叫做“砻带”,它本来也是北方民族的一种装束,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为汉族接受,到唐代,曾一度被定为文武百官的必佩之物,腰带下垂若干皮条,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种实用物品,合称砻七事”。开元以后,按朝廷新规定,一般官吏不用佩挂,但在民间,特别是妇女中间,却更加流行,只是省去了原来的“七事”,仅留下垂的皮条作装饰。此外,西北地区的回鹘装(回鹘即维吾尔族前身)也曾在汉族妇女中流行。宋代服饰亦受北方民族的影响。如临安(今杭州)舞女戴茸茸狸帽,穿窄窄胡衫,即是一例,在长期的民族大融合中,胡服逐渐与汉民族服装款式相融合,成为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域各族的统称。胡服即指这些民族特有的服装。北方和西域各族多为游牧民族,为适应生活环境,他们的服装与汉民族有明显的区别。据沈括《梦溪笔谈》载: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影响,自战国时期 “赵武灵王好胡服骑射” 始,至隋唐时达到最盛。特别是初唐、盛唐时期,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及贸易往来的频繁,胡服使唐朝社会的习俗有了很大变化,不仅士庶服装多以胡服为尚,连仕宦的朝服、常服也多参考戎狄之制,可见胡服影响之深。《新唐书?五行志》记: “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唐代妇女喜穿男装,尤其是胡服,“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仕女皆竟衣胡服”。女子胡服,多是头戴缀饰珠玉的胡帽,身着折领窄袖长袍,袍的领、襟有很宽的绣花缘边,腰束蹀躞带,以挂刀子、佩巾等饰物,下穿条纹小口裤,足著尖头绣花软履或半?软靴。至五代以后,江南女子才逐渐开始恢复著宽衣大袖长裙的汉魏旧制。胡服对汉民族服装的影响,虽然一直波及到五代及宋、元、明各朝,但已不像唐朝那样普遍了。 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当时称“胡人”)的服装。汉族服装善宽衣博带,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因生活习惯的关系,一般多穿短衣,长裤和草靴,衣身紧窄,便于活动。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为组织骑兵步兵,在公元前325年实行胡服骑射,这是一次服装史上的重大改革。魏晋南北朝以后,各种形式的胡服相继为汉族采用,隋代汉族服装与原有胡服相融合,唐代胡服融汇了印度、波斯等国服饰。唐贞观至开元年间,胡服成为妇女时装,上身着翻领对襟窄袖衣,下着条纹卷口裤,腰系革带,脚着软棉靴。 胡服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之。沈括《梦溪笔谈》云:胡服形制“窄袖、短衣、长靴、蹀荛带”。至魏晋南北朝,胡服之特点是“上褶下裤”。从敦煌壁画中描绘的胡人形象来看,“戴白毡帽,穿条纹皂褶、白裤、长?乌靴” ① 。其实胡服的种类相当多,它既有地区之别,又有男女之别,还有季节之别,甚至还有时代之别。北朝胡服多穿窄袖衫长裙子。服饰材料以锦彩为主,外加刺绣装饰;而南朝胡服多穿肥衣束宽带,色彩鲜艳,装饰较少。妇女的服装比起男子要华丽一些,上衣和裤子均加刺绣。从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早期的少数民族供养像均著裤褶,275窟男供养人(匈奴人),头戴冠后垂巾,著小袖褶,白裤,这种裤褶与汉代‘襦裤’有关。河西匈奴族,早已受到中原封建文化的熏陶。鲜卑族供养像则著圆领小袖褶、白布小口裤、乌靴,头裹幅巾,或戴卷檐毡帽,腰束革带,垂七事(佩刀、刀子、砺石、契芯、真哕、厥针筒、火石袋)。有的脑后垂小辫,是鲜卑族索头部的风习,当时人称‘索头鲜卑’。还有驯象、牵马、赶驼、驱驴的胡人,均著裤褶。” ② 由于胡服源远流长,因此变异也较大,特别在胡汉文化交流中,作为服饰文化特质的影响与渗透亦较明显。魏晋南北朝时期,渭河流域出现了缣帛制成的纶巾,它正是汉装的胡化或胡服的汉化之结果,正所谓“胡风国俗,杂相揉乱”(《南齐书?魏虏传》)。纶巾本于汉代就有,而后来的纶巾大概是在胡人的毡帽上加缝了保护耳与脖子的褐织垂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