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自为的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自为的人分类:【文化精萃】 弗洛姆的重要著作,1947年出版,是《逃避自由》的续篇。中文版本又译《自我的追寻》、 《寻找自我》或《为自己的人》等。这部书是弗洛姆伦理学的代表作,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扛鼎之作,他明确阐述了“人学”的基本理论,并把它作为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他系统考察并阐明了两种伦理学-极权主义伦理学和人道主义伦理学的不同特点和历史发展,提出了“品格学”。作者认为“逃避自由”并不是现代人摆脱窘境的惟一出路,他们完全可以找到一条积极的既能使自己保持个性独立,又能与他人建立密切联系的积极的途径;为此,他专门阐述了他所主张的“人本主义伦理学”,以指导人们寻求这一积极途径。 (1) 对普遍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探讨。他说,“人本主义伦理学”尽管也像“极权主义伦理学”一样,寻求客观的、普遍的行为规范,但绝不主张由权威来制定行为规范,相反,它主张人遵守的规范应由人自己来制定,其原则是“对人自身有益就是善,有害则是恶,人的幸福是衡量伦理价值的惟一标准”。而区分善、恶的标准则是看它是否符合人性。弗洛姆将对人性的剖析纳入伦理学领域,强调人性是确定道德规范的基础和前提。 (2) 对人性的基本内容的分析。弗洛姆认为,探究人性就是帮助人们认清自我,追寻自我,这也是人本主义伦理学的基本任务。什么是人性呢?他说“自我保存”是人性的首要因素,它包括吃、喝、性欲等各种生活需求,这种自我保存本性是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即使这些基本需求都得到满足,人也未必感到幸福和快乐,他还会不断追求其他东西,这说明,人还有别的必不可少的内在需求:摆脱被动生存状态的“超越”需求和渴望与自己的同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联”需求。人为满足这些需求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程度,远远超出了“自我保存”的冲动,这才是真正的人的本性特征。他强调,一切道德规范都应以满足这些需求为基础,要有助于人找到人的真正的自我。 (3)对不同的人的性格结构模式的剖析。人虽具有相同的生存处境和共同的心理需求,但为满足这些心理需求所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而方式的不同则直接反映了人的性格结构的区别。弗洛姆具体分析了“非生产型人格”(“非创发性的”人格)和“生产型人格”(“创发性的”人格)两种类型的性格。前者指一种内在潜力未获完全发展的性格特质,是人性被扭曲、异化的结果,分为接受型、剥削型、囤积型和市场型四种性格结构。而“生产性人格”则把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所有潜力作为惟一的目标。具有这一人格的人,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超越他们所在的世界,以心理和情感的力量唤起和创造新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到自身的力量。他们还通过创发性的爱和工作,与他人建立起既能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又能逃脱孤独的理想关系。弗洛姆把“创发性的”性格作为最理想的性格,认为人一旦具有了这种性格结构,也就是找到了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有效途径,实现人类固有的本性,成为“善者”,这正是人本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目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