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舂米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舂米舞分类:【文化精萃】 柬埔寨民间舞蹈,多在新年期间跳。男女各两名演员,各手拿一根1.5米长的竹杆,竹杆上端劈成许多细条,编成张开的喇叭形,上面系一些小铃铛和彩色纸条,竹杆另一端击地时,就可发出响声,彩条翻飞。男演员穿短上衣,颜色不限。短裤的裤脚为红色,扎紧。脖子系红布条。女演员穿过膝的长筒上衣、花凤尾裙,双手戴银手镯,挂耳坠,脖子戴丝围巾。表演时,男女演员相对而立,边舞边对唱。唱的演员出前一步,用脚踏歌的节拍,一只手用竹杆敲击地面,另一只手作各种轻柔的舞蹈动作。不唱的演员一律用竹杆有节奏地击打,上身微微晃动。有时还有若干人在旁拍手助兴。 黎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海南省琼中、保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舞蹈表现黎族妇女聚集一起舂米的动作。舞前需备大木臼若干个,每臼放入“手捻稻”1―2把。4人或6人各执木杵1根围着木臼站立。表演时,相对站立的两个人右腿弯曲,另两个人则双脚平行站立,双腿时曲时直做舂米动作。当其中一对同时往木臼里舂米时,另外一对则用木杵撞击大木臼一下或数下,轮番进行。使舂米声和撞击声高低配合。臼与臼之间的舂米者,可以不时跑步互换位置,其次数频繁,井然有序。整个场面热闹而欢快,其音响可传出二三里外。 舂米舞是黎家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舞蹈。在没有碾米机和打谷机前,黎族吃的大米主要靠舂。舂米从动作到声响,都带着一种古朴的美,反映了黎族过去的生活特点。每天早晨或傍晚,黎族妇女就围在木臼旁舂米,家家户户都传出来舂米时撞击的木臼声,其声铿锵有力,悦耳动听。黎族姑娘舂米时,不仅动作富有节奏感,而且有很强的音乐感。如一人舂米,就可听到“咕蛐,咕咕蛐”;多人舂米,就会听到“咕蛐咕蛐,咕咕蛐蛐”。“咕”是木杵舂米的声音,“蛐”是木杵撞击臼边发出的响声。虽然,舂米是一种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每逢节日或是结婚、迁入新屋的大喜日子里,人们会常常看到成群结队的黎族姑娘围在米臼旁舂米助兴,她们随着臼米时发出的拍击声,表演出各种各样的健美动作,口里还唱着舂米谣。 黎族妇女在舂米 (海南民族博物馆 馆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