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芦笙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芦笙舞分类:【传统文化】 西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歌舞。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等地。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之时,当地苗、侗、水、瑶、彝、拉祜、纳西等民族,常以跳芦笙舞来表达欣喜之情和庆贺之意。芦笙舞流传甚广,不同民族均有各自特点,总体可分为娱乐性芦笙舞和表演性芦笙舞两大类。娱乐性为村寨族民自行组织;表演性在时间、场合等方面有一定限制和要求,且带有一定的竞技性。不论何种类型,场面均宏大壮观、气氛热烈,有时篝火相伴、彻夜不眠。一般起舞,先以芦笙引领,众人围成圆形场面并跟随芦笙旋转而舞,捧笙而舞者多为男性,边吹边舞,动作量大,基本动作有旋、滚、蹲、跺,开胯、矮步、摇笙、亮臂等,模拟内容有行船摇桨、骑马射箭、水牛滚塘、斑鸠捡谷、摇娃娃、鸡吃水、孔雀鸣等,尤其是表演性芦笙舞,技巧难度较大,竞争强烈,璜乐喧天,群情活跃。为当地所十分喜爱的舞蹈。据考,芦笙舞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明仉辂《南诏野史》载:“男吹芦笙,女振铎合唱,并肩而舞,终日不倦”。又《尾焦丛谈》载:“每岁孟春,苗人男女相率跳月,男吹笙于前以为导,女振铎以应之,连袂把臂,宛转盘旋,各有行列”。足见旧时此舞已盛。 少数民族舞蹈,在苗族中流传最广。《皇朝通典》记载《芦笙舞》表演情况为:“一人吹芦笙为首,男女连手周旋跳舞为乐。”《广舆胜览》载有苗族《芦笙舞》图。画面为一苗族青年男子边吹芦笙,边舞蹈,一女子高髻花裙,执巾摇铃而舞。跳芦笙舞作为一种风俗至今仍在苗族地区流行,此外,侗、壮、水、彝等少数民族亦流行此舞蹈形式。 流传于中国贵州、湖南、广西、云南的苗族、侗族和纳西族等居住区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清《苗民风俗图》载:贵州苗族“每岁孟春跳月,择平壤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歌舞戏谑……”。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1男1女的,也有2男2女的,还有群舞的。一般男子吹芦笙,女子随后而舞。各种芦笙舞都有较复杂的舞蹈动作,也有很多不同的芦笙舞曲。有的地区几个芦笙队相互比赛,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动作,各显其能。贵州一些地区流传的芦笙舞曲,乐曲结构可分为引子、主句、结尾3个部分。 亦名踩芦笙或踩堂,流行于贵州及云、桂、湘的苗、侗、纳西等民族地区。大多为两种样式:一是多人连手周旋起舞,以两位或更多的男性边吹芦笙边舞蹈作引导,其他全为女性舞者,或者全部吹奏芦笙的男舞者跟导舞者随音起舞。另一种是两芦笙队交换、轮番作个人或集体表演,既吹芦笙,又做矮步、倒立、急速旋转等技巧动作,多作竞技。壮、水、彝等族也有此种舞蹈,各有特点。《广舆胜览》写清代贵州苗民跳月:“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即芦笙舞。中国专项旅游线西南民族风情游中,有参观凯里苗寨欣赏参与芦笙舞会的活动。 西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广西、贵州、湖南、云南的苗、侗、纳西、瑶、水等民族地区,也叫“踩芦笙”、“芦笙踩堂舞”。由舞者持芦笙边奏边舞,故名。据云南大波那出土的战国芦笙及石寨山出土的铜鼓腰部所雕芦笙歌舞图案考证,距今已历两千余年。舞蹈形式因地区、民族而异,有的地区群众围成圆圈,有两人或数人吹芦笙领舞,余者随舞的动作变化而变化,有的一队均为男子,他们吹奏芦笙领舞,另一队均为女子,围成一个大圆圈,随芦笙曲而舞,也有的带有竞赛和表演性质。芦笙舞曲欢快明朗,节奏鲜明。 苗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因用具有民族特色的簧管乐器芦笙作为伴奏乐器而得名。也叫“踩芦笙”,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的苗族地区,彝族、壮族、瑶族、水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也有流行,其舞姿各有特色。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由位于中心的两名以上的领舞者吹奏芦笙,其他舞者围成一圈,随领舞者的舞姿和音乐而起舞,有时全部舞者都吹笙而舞。另一种为两个芦笙队轮流集体舞蹈或个人表演,边吹笙边表演各种技巧动作,带有竞赛性质。芦笙舞由于地区差别而各有不同,有的数十支芦笙组成,以大芦笙位于中心,其他围成圈合奏而舞。有的吹奏者只伴奏不起舞,由姑娘们按音乐节奏起舞。其舞蹈动作偏重脚部,有矮步、旋转、快速踢脚等,在民间除作为文化娱乐、传情交友外,还常用于仪式上驱鬼祛邪、除灾降福。 芦笙和芦笙舞是西南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产品,它广泛流传于云贵地区的苗、侗、水、瑶、拉祜、纳西、彝等民族中间,并在这些民族的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芦笙舞历史久远,据云南大波那出土的战国芦笙及石寨山出土的铜鼓腰部所刻芦笙歌舞图案考证,芦笙舞已有两千年历史。在明《南诏野史》里也记载:“男吹芦笙,女振铎合唱,并肩而舞,终日不倦。”可见吹跳芦笙是云贵民族一种古老的文化习俗。 贵州苗族的芦笙舞是最有影响的芦笙舞之一。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苗族祖先靠狩猎获取衣食。为了能捕获更多的鸟兽,一个聪明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成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果然引来了各类鸟兽,从此芦笙舞伴随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流传下来。 芦笙舞与苗族的生活和娱乐有密切的关系。苗家的孩子从小就要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苗族的村寨都设有芦笙场,过去,除在举行祭祀活动时要跳芦笙舞外,婚丧仪式、逢年过节、欢庆丰收时也要跳。在苗族还有一个专门的节日叫“芦笙节”,芦笙节期间,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在芦笙场上围成圆圈,由几个小伙子吹起芦笙领舞,其余的人在芦笙的优美旋律中手拉手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苗族还在节日集会上由技巧较高的男子进行芦笙舞比赛。比赛时,两人吹着芦笙对跳,跳上几圈后,边吹芦笙边用脚互相蹬踢,直到一人被蹬倒,分出胜负。集体性的芦笙队比赛常以百十人组成队伍,以吹奏乐曲的多寡、动作步法是否丰富定优胜。在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中,芦笙舞也是必不可少的。小伙子会不会吹跳芦笙,往往成为姑娘择偶的重要条件。黔东南地区有“讨花带”的形式。小伙子边舞边吹着芦笙向所爱慕的姑娘求爱,如姑娘与小伙子情投意合,就把自己精心编织的花带拴在小伙子的芦笙上。过去在黔西还流传着大鼓芦笙舞,舞者为中、老年,以鼓伴奏,动作稳重。一般出现于祭祖仪式上,现已不多见。苗族芦笙舞的动作特点分踩、跳两种。踩以双膝轻微曲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以下肢的颤动和抬脚揣动以及上身的自然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其他民族的芦笙舞也各有特色。如侗族的芦笙舞又叫踩堂,分娱乐性芦笙舞和表演性芦笙舞两种。前一种每两年举行一次,届时按寨组成芦笙队,举行盛大芦笙舞比赛。后一种限农历正月至谷雨间举行,其他时间需经特许方可举行。舞蹈形式有组舞、集体舞、双人舞、独舞之别,动作多模仿劳动动作和动物动作,有鱼跃、采花、斗鸡、赶虎、盘龙等基本程式。 ①云南拉祜族民间传统舞蹈。于每年春节或重大喜庆日跳。春节的芦笙舞最隆重热烈,从初一跳到初四,初八跳到初九,十三跳到十五,在各寨广场举行,场面盛大。届时,上午随着“轰!轰!轰!”三声火炮响,宣告芦笙舞会正式开始,附近村寨的人们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涌来。舞场中间置一桌子,上放一坛酒、一箩谷子、两对大糯米粑粑、 一块猪肉、两根甘蔗等,桌下焚一炉香。人们围桌而舞, 里圈为领舞的芦笙队, 由清一色的男子组成,双手持芦笙边吹边舞,主要靠腿部表现舞蹈动作。外圈多为身着盛装的妇女儿童,手拉手随里圈芦笙队的舞步起舞,或有节奏地跳着简单的三步舞。太阳落山了,火炮又响三声,随之舞会进入高潮,站在边上观望的人们亦纷纷进入舞场。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夜幕降临,一天的芦笙舞会方告结束。②水族的芦笙舞称为苗舞。据说数百年前从苗族那里学来的。跳法与苗族的芦笙舞大体相同。多在节庆举行。表演时, 一般是三男六女。表演者头带银质花,插金鸡毛(可用野鸡毛),身穿古装红色舞衣。舞蹈开始, 表演者两手掌心相向,平置于胸前,向左右交叉跳动,或蹲地左右摆头。舞蹈动作均为四肢。动作大而缓慢。男子边吹边跳,女子随着芦笙的伴奏起舞。排头吹小芦笙者负责换调,队形随调子的变换而变换,跳完一圈,换一个调。每换新调子,先由小芦笙引吹,然后大中芦笙相和而舞,最后大筒加入。清脆、雄伟之声相交, 气魄雄壮,节奏突出。常通宵达旦。 芦笙舞是湖南苗族和侗族十分喜爱的舞蹈。侗族地区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芦笙队,每年农历正月和秋收后便集体出外赛吹芦笙,表演芦笙舞,场面十分壮观。有围圈、换背、背老虎、鱼上滩、红尾鱼、鸡打架、纭纱、盘龙柱等多种动作。 侗族鼓楼前跳芦笙舞(奉大春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