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花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花儿分类:【传统文化】 回、撤拉、东乡、保安、土、藏、裕固等民族山歌。也叫“散曲“、“野曲”。唱时男子称女子为“花儿”。女子称男子为“少年”。花儿按流行地区可分为河州花儿、洮岷花儿、山花儿三大派,河州花儿流行于甘肃临夏、宁夏固原、青海海东地区。洮岷花儿流行于甘肃康乐、和政,甘南州的临潭、单尼,定西的临洮、渭源,武都岷县一带。山花儿流行于宁夏南部山区。花儿曲调高亢、奔放。唱词朴实、纯真。内容多叙男女相爱之情。 又称“少年”旧称“野曲子”、“山歌子”。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均用汉语方言演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唱词和音乐格调各有特色,体系与流派较多,主要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陇中花儿。过去花儿常被用来唱情歌。青海又将唱花儿称为“漫少年”。对歌时女方称男方为“少年”,男方称女方为“花儿”,故名花儿。约有300年历史。一说由元曲演变而来。曲调称“令”,有百余种。旋律高亢嘹亮,婉转舒展。即兴编词,多用兴比,语言朴实生动。抒情率直逼真。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三种。内容涉及天文、历史、地理、生产、生活、婚姻、恋爱等多方面,大体可分为抒情与叙事两大类。新的社会生活常在花儿中得到及时反映。旧时属于情歌的花儿只在山野演唱,以回避长辈。解放后花儿的内容大大丰富,歌颂新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的花儿很多,因而演唱的场合也很多。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在花儿流行的农牧区,几乎人人能唱,个个爱听。许多地方每年都要举办“花儿会”,而且是一年数度。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甘肃莲花山(位于临潭、临洮、康乐三县交界处)和青海五峰山(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的花儿会,参加群众有10来万之众。一般要连续活动4天。解放前后,文学艺术工作者都收集整理出版了一些花儿诗歌集子。1940年重庆青年书店印行(198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重印)《花儿集》,张亚雄编著。上编为“西北山歌‘花儿’集叙论”,下编是“花儿选”,共收花儿653首。198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花儿选集》,雪犁、柯杨编,208页,书后附有花儿曲谱。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情歌选》中亦收有花儿多首。 一种山歌,亦称“少年”、“山曲”、“野曲”。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是当地回、东乡、撒拉、土、保安、裕固、汉、藏等民族口头文学的重要形式。历史悠久,据说由元代的曲演变而来。多在田野山间演唱,曲调有百多种,旋律嘹亮舒展。即兴编词,语言朴实,多用比喻。内容分抒情、叙情两类,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家庭生活各方面,情歌尤多。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3种。因流行地区不同,又可分为“临夏花儿”、“洮泯花儿”两大流派。每年各地都有“花儿会”,进行比赛。 亦称“少年”。旧称“野曲子”、“山歌子”。甘、宁、青、新等省(区) 各民族中流行的一种山歌。以对歌时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故名。约有三百年历史。一说由“元曲”演变而来。曲调称“令”,有百十种。旋律高亢嘹亮,婉转舒展。即兴编词,语言朴实,比喻运用自如,为当地回、汉、东乡、撒拉、保安、裕固、土、藏等族口头文学的重要形式。分独唱,对唱和联唱三种,既可抒情,又可叙事,长于写景。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家庭生活等方面,情歌尤多。因流行地区不同,在发展中受各民族文化影响,形成以临夏为代表的“临夏花儿”和以岷县为代表的“洮岷花儿”两大流派,各具特色。除平时演唱外,各地每年都举办“花儿会”,进行比赛。解放后增加歌颂社会主义制度和“四化”建设内容。 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宁夏的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中间的一种民歌,也称“少年”,因对歌时男称女为“花儿”,女称男为“少年”而得名,后来就把这种演唱方式叫做“花儿”。花儿历史悠久,约有300年的历史。形式上分独唱、对唱和联唱,既可抒情,又可叙事。曲调种类繁多,基本曲调有慢调和快调,旋律高亢嘹亮,婉转优美。演唱时可即兴编词,语言朴实,比喻生动贴切,是当地各族人民口头文学的重要形式。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各族各地的花儿也各具特色,并形成了以临夏花儿和洮岷花儿为代表的两大流派。旧时,花儿的演唱一般都在山野里,所以被称为野曲,以反映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要内容,现在花儿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各地还经常举行“花儿会”,增进了各族人民的交流和团结。 属民歌类,山歌的一种。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花儿大多在山野间漫唱。故又称为“野曲”,青海称花儿为“少年”,称演唱花儿为“漫少年”。花儿所表现的内容分别有抒情与叙事两类,一般称抒情的为“草花儿”或“散花儿”;称讲述故事的为“本子花儿”或“整花儿”。花儿的曲调高亢,悠长,粗犷,奔放。曲名常在地名后面加个令字,如《门源令》、《河州令》,也有在族名和花名后加令的,如《土族令》、《白牡丹令》等。演唱时,词与曲都可以即兴发挥,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亦称“少年” 。民间山歌形式之一。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 (区) 回、汉、东乡、撒拉、保安、裕固、土、藏等族。男女双方对歌时,男方称女方为 “花儿” ,女方称男方为 “少年” ,故名。花儿产生的历史约有三百余年。分独唱、对唱、联唱三种,既可抒情,又能叙事,更长于写景。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情歌尤多。在流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临夏为代表的 “临夏花儿” 和以岷县为代表的 “洮岷花儿” 两大流派,二者各具特色。花儿旋律高亢嘹亮,婉转舒展。一说“花儿” 由“元曲” 演变而来,曲调称“令”,有百十种。“花儿” 即兴编词,语言朴实,比喻恰切生动。除平时演唱外,各地都举办 “花儿会” 进行比赛。 流传于甘、青、宁、新四省区回族中的一种山歌,也称“少年”。因其以山野对歌为主要演唱方式,又称“野曲”或“山曲”。花儿主要流传于黄河、湟水沿岸及陇山一带,是西北回族具有代表性的歌种。回族花儿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广泛流传的河湟花儿,二是山花儿。 花儿演唱会 (陈长祥 摄) 河湟花儿。广泛流传于宁夏及甘、青、新等省区的回族中,因主要在黄河、湟水沿岸流传,故名。基本特征唱词是四句民间格律诗,一、三句通常是九字句、单字尾,二、四句八字以上,双字尾。因是依谱即兴填词的对唱式山歌,常习惯在曲首加呼唤性短句或重复句。回族中流传的河湟花儿在文学上除共有特征外,还习惯掺入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包括阿拉伯语词汇、波斯语单词和伊斯兰教用语),在音乐上除采用常见的re、sol、la、do、re、sol式的商徵型四声音列外,还采用sol、la、do、re、mi、sol式的五声徵调音列。在弦法、曲式、节奏等方面也较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中流传的花儿复杂多变。河湟花儿多用五声徵调,其中以强调商徵二音连续进行的商徵型音列为主。宁夏回族中流传的河湟花儿质朴平稳、缠绵悠长,有些曲调在商徵型音列中引进了角音,有些则用清角代替角音,形成调性上的变化。河湟花儿节奏、句型、板式都比较平稳,但在回族河湟花儿中却常出现一些不规整的组合方法。 山花儿。流传于宁夏南部回族聚居区,为区别于河湟花儿,被称为“干花儿”或“山花儿”。山花儿在音乐上自成体系,调式种类较多,以五声羽、角调为主,五声徵、商调次之,也有一些五声宫调的曲调。在旋法结构上,有的曲调强调了大三度的进行,与我国民歌的小三度和相邻的大二度构成的三音小组作旋律骨干的特点不同。在山花儿中,商徵二音的连续上行不再占重要地位,大部分曲调采用五声音阶式的级进与小跳混合的迂回进行,旋律起伏较小,因而流畅、委婉、抒情,部分小调化的山花儿,曲调轻盈活泼,节奏规整。山花儿曲调节奏变化较多,不像河湟花儿那样单纯规整,衬词、衬句也少于河湟花儿,有些句、段末的主音不是向下滑进,而是向上作纯四度或小六度滑进。 回族民间乐器―――埙 (胡宪国 摄) “花儿”是甘青宁地区流传的特有民歌,是汉、回、撒拉、东乡等族人民传唱至今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山歌,又叫做“少年”。“花儿”喻作钟爱的女人,“少年”指英俊的男人,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给这充满泥土气息的民歌赋予了如此充满诗意的名字。 花儿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歌物咏事,题材广泛,格律特定而又自由,风格独特,形式活泼,曲调高亢嘹亮、奔放流畅,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感情激昂真挚,既有诗样的美丽,又有音乐的特色。“令儿”即各种固定曲调,有 “白牡丹令”、“撒拉令”、“尕马令”、“大眼睛令”、“水红花令”、“晶晶花令”等几十种。 青海高原的各族人民常年劳作在田间地头,劳动之余便用花儿来抒发情感、表达心声。过去由于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束缚,青年男女多用花儿表达他们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因此花儿多为言情之作,被称为“野曲”,在村庄里是严禁唱的,否则被认为大逆不道。 每年拔草季节,在青海东部的山间、田野处处可闻花儿声。拔草妇女们头戴白凉圈,身穿花衣衫,尽管劳累辛苦,可心中又无比喜悦和兴奋,因为只有这时,她们才能摆脱传统的束缚,一展歌喉,一吐情怀了。夏日的田野在这花儿声中显得分外美丽。最有趣的要数对歌,小伙子们来到拔草地边和妇女们对唱,即兴编词,情真意切,若小伙子输了,妇女们就群起而攻之,使小伙子们抱头而逃。有时,她们还会主动和人对歌,对上了,敬你如宾,对不上,连她们的一口水也喝不上。花儿是农家年轻人生命的一部分: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 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还是这么个唱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