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苍颉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苍颉篇

分类:【传统文化】

又作《仓颉篇》,简称《苍颉》或《仓颉》。①字书。秦代小篆字体的范本之一。一篇,七章。秦李斯撰。该书与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俱为秦代改革和统一文字及制定童蒙识字学习的标准与字书而作,是对秦国原来通用的大篆进行了“省改”的基础上写成的,为我国整理、改革和统一文字的第一部专著。始载于《汉书?艺文志》“小学家”,作“《苍颉》一篇”。其后的叙录中又称为“《苍颉》七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首次称为《苍颉篇》后,遂成正名,并为后人所沿用。但后人亦作《仓颉篇》,或简作《苍颉》、《仓颉》。流传至宋而亡,因此详细内容不得而知。今据考古发现的诸多汉简与清代学者孙星衍、任大椿等人的辑佚、研究,其书是类似于后世《千字文》的童蒙教本。内容为收集、排列当时的常用汉字,约1 000多个。因属早期字书,所收之字没有重复,亦无解释。书体是规范的小篆。主要按字义、偏旁编排,即字义相近或偏旁相同的排在一起。少数字按声旁排列,即声旁相同的排在一起。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夹叙夹议,便于诵习。如“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昭,谨慎敬戒。勉力风诵,昼夜勿置。苟辑成史,计会辨治。超等轶群,出元别异”(《阜阳汉简?苍颉篇》)。书名系依古代的一种习惯,取首句前两字而成的。由于原书早已亡佚,今见内容是出土的汉简所记和清人的辑佚所收,汉简用汉隶所记是汉代的《苍颉篇》,对李斯原书已做了改编;清人所辑是历经流传,散见于古籍的片言只语。书体既非原貌,内容也都残缺不全又不尽可靠,所以难免有非出李斯的情况。如上例中“幼子承昭”一句,可能不是李斯原书的话。“幼子承昭”指秦二世继位之事,而李斯作《苍颉篇》在秦灭六国以后不久,时间上相去甚远。故此有人认为这可能是赵高等人的手脚,意在掩饰和美化二世篡位之事,但也可能是李斯在帮助二世篡位以后又加上去的。《苍颉篇》虽已亡佚,但在历史上有过重要作用,意义和影响也都很大。首先,作为秦代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权威字书和小篆的“汇归”性范本,为秦代统一和改革文字起了非常积极的集成、总结和规范的作用。其次,它同时作为童蒙识字学习的首要教本,为改革和统一了的文字――小篆的使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再次,根据传说它不是整理汉字的最早范本,最早的范本是周宣王时的《史籀篇》。但由于《史籀篇》的诸多问题在人们的认识上至今仍未得到统一,其传说色彩仍然很浓,也缺乏足够的实证材料,至少目前还不能说它是最早的整理汉字的范本。《苍颉篇》的可靠性及其重大作用则使它实际上起了整理、改革和规范汉字及简化汉字的开创性作用,并进而影响到后代字书,直接的就是汉代大量字书的编撰。第四,其书体的艺术价值也给了后代以较大影响。后代小篆书法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此书。今天虽然不能见到原作的书体了,但从李斯所书的秦刻石上仍可推知它的面貌。第五,内容上的实用价值曾长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两汉和晋代都一直是把它当作实用教本来对待的。其后直至亡佚,不少古人的著作还曾多次引用过它。因此可以说它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后代的学者对它也较更注意和重视,很早就开始了研究。西汉扬雄因此而撰《苍颉训纂》和《苍颉传》二书,东汉杜林除撰《苍颉训纂》外,又撰《苍颉故》一书,东晋郭璞也撰有《苍颉解诂》一书。这些都是早期研究的代表著作。清代以来对它进行研究的著作更多,只辑佚书就有七八个本子。其中较好的有清孙星衍、陶方琦所辑的《仓颉篇》及其补本,清任大椿《小学钩沉》中的辑本。②字书。西汉“闾里书师”编。是李斯《苍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的合编本。通行于西汉时期。因内容首先来自李斯《苍颉篇》,也有突出文字内容的意思,沿用了李斯书的名称。为汉代的《苍颉篇》。其性质内容大体与李斯同名著作相同,但侧重和作用不同,主要是供童蒙识字学习之用的。编排上,打乱了李斯《苍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的内容和次序,按需要和具体情况另成一体,分60字为一章,共55章,3300个字。书体为规范的汉隶,也有图为隶书规范体的意味。其价值和影响不在李斯《苍颉篇》之下,对汉代字书的编撰,有更为直接的影响;对隶书的发展,也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与李斯《苍颉篇》一样,也是流传至宋而亡佚了。今见内容同系出土汉简的残篇和清人的辑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