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苏木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苏枋”。染料用木材名。出产于真腊(今柬埔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登流眉(今马来半岛中部)诸国及海南诸地。常绿小乔木,树如松柏,当地人采伐后,去皮晒干,其心材色赤红,是极好的绛红色染料,亦可入药,俗号“?木”。这种染料虽在晋代之前就已有进口,但它只在岭南地区使用,随着宋代丝织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各地极需这种国内难以得到的重要染料。当时,蕃船商舶便把它直接运到两浙路各港口,再转运全国,使这一染料在各地丝织业中广泛采用,从而促进了宋代丝织染色业的发展。 蒙古语音译,意为“箭”。最初为清代蒙古旗下的一级军事、行政单位。每旗辖苏木不等,每个苏木由150名箭丁组成,其中常备军50名,预备兵100名。苏木设苏木章京正职一人,副职若干名,掌管内部事务、负责审理丁册、征税、调配等。男子年满16岁至60岁,都编入箭丁名册。一般三年比丁一次,视情况而增数或裁减人数。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在牧区仍使用这一名称,作为基层行政单位,相当于乡。 一作“索木”,蒙古语音译,意为“箭”,满语称为“牛录”,汉译作“佐”。清代蒙古旗下一级军事组织。每个苏木由一百五十名箭丁组成。其中常备兵(披甲)五十名,预备兵一百名。设苏木章京(一称“箭长”或“佐领”)正职一人,副职若干人,受旗札萨克(世袭旗长)之命,掌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调发差役等项事宜。一般每三年比丁一次,男子年十六至六十岁者,皆编入箭丁名册(称作 “沙拉档子”,俗称“黄册子”)。比丁之年, 按丁数变化情况,准增设或裁减之。每旗辖苏木数不等。解放后,内蒙古牧区仍沿用其名称,作为区一级政权机构。1952年,鄂伦春自治旗改苏木为 * 努图克。1953年后为旗的基层政权组织,相当于乡。 蒙古语音译。亦作 “索木”,原意为“箭”,汉译为“佐”,满语称为“牛录”。系清代蒙古旗下一级军事、行政单位。每个苏木由150名箭丁组成。其常备兵 (披甲) 50名,预备兵100名。设苏木章京(佐领)1人,负责统率全佐兵丁、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征发人夫等事。每旗辖苏木不等。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在牧区仍沿用这一习惯上的称谓,作为区级政权机构。1959年,相当于乡。 蒙古语意为“箭”。清代蒙古旗下一级军事组织。又作“佐”。最初专管军事,后增加行政事务,成为旗下一级行政组织。每苏木额定箭丁150名,其中常备兵50名,预备兵100名。设苏木章京(佐领、箭长)一人,统领苏木箭丁,负责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征发人夫等事务。解放后,内蒙古牧区沿用,作区(乡)一级行政机构。其间曾改为公社,后又恢复为苏木,相当于农村的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