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茅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茅山分类:【传统文化】 道教名山。在江苏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溧水、溧阳等县,原称句曲山,因山形曲折似句字而名,又名巳山,以山形似巳字而名。相传西汉景帝(前157―前141)时,有茅盈、茅固、茅衷兄弟3人在此修道成仙,号称“三茅真君”,因而改名“三茅山”,简称“茅山”。其主要山峰命名为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此后,茅山成为道教茅山派发源地和历代道教活动中心。道教称其为10大洞天之“第八洞天”。 古称“句曲山”。在今江苏南部,西接南京,东望太湖,山形曲折,洞府天成,自古为“养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相传西汉时有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衰,在此山修道得仙,乘白鹄而去,当地百姓因立庙祭祀,名之曰“茅山”。陶弘景注《真浩》第十一卷云:“按三君初得道,乘白鹄在山头,时诸村邑人互见,兼丰祈祷灵验,因共立庙于山东,号曰白鹄庙。每飨祀之时,或闻言语,或见白鹄在帐中,或闻伎乐声,于是竞各供侍。”据《仙系记》载,东汉方士左慈曾入茅山求道,居五年,而石洞门扉自开。左慈入洞,已成仙的三茅君授之以神芝。左慈服食之,颜如少年。六朝之时,茅山已成为神仙道教的圣地,慕名而来居者甚多。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更是蛰居茅山多年,一边炼丹著书,一边与弟子披荆斩棘,苦心经营,开馆招徒,弘扬东晋杨羲、许谧所创立的上清道法,使茅山成为上清道团的根据地。茅山后为道教列入“十大洞天”,列第八。《云笈七签?十大洞天》:“第八句曲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洞,在润州句容县,属紫阳真人治之。”《真诰》亦云:“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其第八是句曲山之洞。”“所谓洞天神宫,灵妙无方,不可得而议,不可得而罔也。”茅山现有元符五宁宫一座,藏有宋哲宗赐“九老仙都印”一颗,故此宫又称“印宫”。 在句容、金坛两县之间。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并列为道教四大名山,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和第三十二小洞天之称。原名句容山,《茅君内传》记载:“山形曲折似句字,故名。”又名地肺山、冈山、巳山。东汉建初三年(67年),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此修炼成仙,号三茅真君,因此改称三茅山,简称茅山,三人所居的山峰分别为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东晋杨羲、许谧、葛洪,梁代陶弘景,唐代吴筠等著名道教人物均曾在此修炼,相传大茅峰北的抱朴峰为葛洪修道处,中茅峰的玉晨观、乾云观等处为陶弘景修道处。唐、宋、元诸代,宫观庵院遍茅山,屋宇达5000间左右。清代末年尚有崇禧宫、九霄宫、元符宫等三宫五观,以后遭到严重破坏,仅存九霄宫、元符宫等宫观的部分遗迹。茅山主峰高约400米,周约75公里,山中多溶洞,有华阳洞、良常洞、方隅洞等10多个。近年来,茅山的道教宫观已开始修缮重建,恢复了宗教活动。 位于茅山镇东与金坛市交界处。为宁镇山脉与天目山脉之间的一条过渡山脉,海拔372.5米,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名山。原称句曲山、地肺山、已字山。相传西汉时茅姓三兄弟在此山得道成仙,故名。东晋葛洪、梁代陶弘景、唐代吴筠等都曾来山中修炼。陶弘景隐居此山,梁武帝礼聘不出,朝廷凡有大事必来咨询,被称为“山中宰相”。唐宋以后,被道教列为“第八洞天”,“江南第一福地”。观庙林立,香火旺盛。皮日休、韩愈、范仲淹、王安石、于谦、汤显祖等,均曾来此游览。清咸丰年间损毁严重。近年多次修整,茅山名胜古迹得以重见天日。主要有位于大茅峰上的九霄万福宫、藏经楼、龙王殿、太原宝殿、灵宫殿及华阳洞、玉桂洞、仙人洞等景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