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茶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茶道

分类:【文化精萃】

日本传统的点茶待客、开茶会的艺术。驵仓幕府初期,中国的碾茶法传入日本,流行于寺僧之间,后又传入斗茶游艺。日本南北朝时代至室町时代,茶会频繁,庶民自由聚会也以饮茶为中心,斗茶逐渐盛行。此后茶会之法逐渐固定,称茶礼。能阿弥等还设计制定了茶道仪式。东山时代上层武家开始流行肃静的茶道,把悠闲坐在恬静的茶室,耳闻炉上沸腾水声而默默饮茶视为高雅的享受,从而斗茶之风衰落。室町末期,村田珠光吸取禅的精神,创立了禅宗点茶法,并由武野绍鸥、千利休继承而集茶道之大成。尤其是千利休,他自幼研习茶道,16岁始举办茶会,曾侍奉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得名“利休居士”,创立了力求简朴、讲究精神内涵的“佗茶”茶道。利休的茶道艺术由其子孙承袭,至今已发展为许多流派。按照茶道之法举办的茶会称茶道会。茶道会多为尊贵客人举行,讲求高雅简朴,和静清寂。茶道会须在专门茶室中举行。正规茶室应为日式民宅结构,原木柱子,竹格窗户,蒲席顶棚。门挂竹帘,地铺榻榻米,面积约为7.3平米,中置茶炉,分设主人、客人入口。茶道会仪式复杂异常,以正午茶会为例:客人受邀,应提前半小时到达,坐在院中凳上等候。待主人出迎施礼后顺着踏石走过茶庭,在脸盆处洗手漱口,而后步入茶室。客人就座,主人走入茶室,宾主互相致礼。之后主人进献便餐。餐毕撤去食案,客人到院中休息片刻,主人更换室内陈设,此为“初坐”。再次入席称“后坐”。“后坐”时进到茶室应先观赏新摆置的花瓶及茶具等后落座。主人此时开始点浓茶的仪式。浓茶点后点淡茶。点浓茶时碗中放三勺沫茶,先少加开水搅拌献给客人,主客饮时应向次客和主人分别施礼,然后转动茶碗两下徐徐喝下,须用三口半把茶喝完。喝完把碗转回原样,欣赏一番还给主人。次客以下饮法亦同。茶道会讲究在清闲寂静中领略幽兴,富有参禅味道。在现代,茶道在保持其艺术传统的同时,正应时代要求向大众式茶会演变,成为一种以饮食为中心的社交文化生活和家庭待客的礼仪方式,日本妇女应具备的文化修养。

我国是世界茶叶之乡,我国的劳动人民,是世界上最先认识并种植制作茶叶的民族。相传,神农氏尝百草就发现了苦荼(即茶)。史书也有“炎帝崩于茶乡”的记载。如果说神农尝百味而知茶的故事仅仅是传说,不足为凭的话,那么汉宣帝时的王褒的《僮约》赋,则最早给我们留下了饮茶的记载。赋中讲到“烹茶尽具”和“武都买茶”的事。由此可见,汉朝时茶叶不仅已是一种饮料,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商品。我国的饮茶历史最短也有两千多年了。

我国的茶史虽然悠久,但是得到普及,却是从唐代开始的。饮茶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与佛教还有一段因缘。唐朝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格。”一些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景德传灯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段禅师对话:“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五家参详要路门》中也记载了一桩公案:沩山问仰山曰:“终日摘茶,只闻子声,不见子形,请现本形相见。”仰山摇撼茶树。禅师们用寻常事物说明深奥的佛理,是禅宗的一大特色。我们从这些佛教典籍中可以看出,饮茶确实很早就在僧团中普及了。

饮茶不仅作为帮助僧侣们增进修养、在坐禅时起到驱睡、醒神的作用,而且渐渐和禅理、禅味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僧侣寻常用的饮料,同时也是佛前、祖前的供品。不仅仅是僧侣、僧俗来往所必不可少的礼遇,同时也是禅僧、诗人的咏物。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能诗文,留下不少著名的茶诗,他的《饮茶歌消崔石使君》诗中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宋代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宋代有一种倾注茶汤于碗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的游戏,叫作“茶百戏”。据传,僧徒福全擅长这种游戏,能使汤纹组合成一句诗,并列四碗可使之成为一首绝句。由此可见佛教茶事之盛况。另从元代德辉禅师的《敕修百丈清规》看,至少从元代开始风行一种“茶味禅味,味味一味”的禅茶僧侣生活。新住持入寺时,要请西堂头首饮茶,专使、新命都受请。有亡僧者,在办丧事时,也有用茶为礼者,用茶奠哀者。在寺里如果方丈、堂司、库司、西序、侍者等有移职者,或有其它比较重要的事时,要设茶饮。四节(结夏、解夏、冬至、年朝)时候,方丈、库司、前堂还要特为首座、大众和后堂大众设茶饮。在点茶、饮茶时,还有许多繁锁的佛教礼仪。可以说,饮茶与僧侣的宗教生活,已经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

茶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日本留学中国的僧侣把饮茶之风也带回日本。据日本注释《茶经》(是唐人陆羽于780年写成的我国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的《茶经详说》讲,天平元年(729),圣武天皇在宫中召僧侣百人读《般若经》,第二天赠茶以示慰劳。后来,孝谦天皇在奈良东大寺,也用茶犒劳僧侣。这时的茶全靠从中国携入,十分珍贵。

西明寺永忠来中国留学学成之后,回日本时带去了茶种,植于比睿山麓的坂本,终获成功。永忠禅师的成功,在日本的茶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不但从中国带回了茶种,而且也带回了制茶的手艺。他还曾亲手为嵯峨天皇煮茶进献,为茶在日本的推广作出贡献。和永忠禅师同一时期入唐的最澄、空海大师,也为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作出了贡献。遗憾的是当时饮茶风习仅限于宫廷、僧侣(上层)和士大夫中间,还没有普及到广大的民众中。

1168年是日本茶史上的中兴年。建仁寺僧荣西禅师第一次入宋(南宋)归来,将带回的茶种先种在肥前的背振山上,后来又将茶种赠给?尾(宇治)的高辨大师,广为培植。1191年7月,荣西第二次入宋回国,在长崎县平户岛的“富春园”播撒茶种,并在第二年,写成了日本最早的茶书――《吃茶养生记》,把书献给了镰仓幕府,自此,吃茶的习惯便在日本开始普遍传播。

荣西还传播了茶道,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础。他的茶道思想被室町时代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继承和发扬。后来到了十六世纪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又把这种书院式茶道平民化了,提出“吃一碗茶”之说,创立了草庵茶道,从而使这一文化普及到城乡平民百姓中间。

千利休的茶道包含着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茶道所使用的陶瓷器、竹工艺品、漆工艺品、诗词挂轴、水墨画、茶室建筑、庭园建筑等,既是很高的艺术品,同时又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物。茶道所追求的根本精神,用千利休的话说是“和、敬、清、寂”四个字。

“和”是人和的“和”,和平的“和”。“一碗茶中的友爱”,“一碗茶中的和平”。“敬”是相敬如宾。它意味着对长者的尊敬,也包含着敬爱朋友和晚辈之情。“清”是洁净和幽静之意,它不但指环境清洁、雅静,而且更主要的是指心平气静。心不散乱,不起烦恼。这也是佛教徒修行所要掌握的“功法”,略同于佛教中所讲的“定”。茶道美学的最高境界在于“寂”,这个“寂”是“闲寂”、“幽雅”之意,是“知己去欲,凝神沉思”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满足,略同于佛教所讲的“慧”。所以,茶道精神,实际就是佛教精神、禅的精神的发扬。

日本饮茶的礼仪规范。在日本,每逢庆贺、迎送,或者宾主之间叙事、叙情的场合,往往要举行茶道。参加茶道的人叫 “茶人”。举行茶道的时间,分做 “朝茶”(上午7时) 、饭后 (上午8时) 、清昼 (正午12时) 、夜话 (下午6时) 四档。茶道起源于16世纪。日本安土桃山时代富商千利休 (公元1522―1591年) 把饮茶习惯和禅宗教义相结合,发展成为茶道。按照茶道的教义,茶道是终生修养之道。千利休曾把茶道的根本精神概括为 “和、敬、清、寂” 四个字。“和” ,就是和平; “敬” ,就是尊敬长者,爱护朋友和晚辈;“清”,就是清净、清洁; “寂” ,就是达到茶道的最高美学境界:幽闲。因此,茶道不是简单的饮茶,它比饮茶包含着丰富得多的内容。茶道不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环境,规定一整套点茶、泡茶、献茶的程序,而且还包括茶具的选择和欣赏、茶室书画的布置、装饰和茶室、茶庭的建筑等等在内。茶室的入口处,有一扇高不满1米的格子门,客人都要脱鞋躬身入内,表示谦逊。来客如果是武士,要先卸下佩剑,才能进入茶室,表示茶室的和平性质。客人中精通茶道的,被推为首席。首席要剃光头,表示清洁和纯净。在茶室内,草席一角放着陶制的炭炉和茶釜,炉前放着各种茶具。客人一到齐,主人就开始生火,加水,拂拭茶具。煮水期间,先上点心。这种茶前点心十分精致,而且都是根据时令制作的。茶道所用的茶是精致的绿茶末,用石日研制而成,称作 “抹茶” 。泡茶有两种,一种是浓茶,一种是淡茶。浓茶要轮流饮,一般是三个人共饮一碗,每人三口半,饮三分之一。淡茶是单饮,每人一碗。浓茶是深绿色,味道清香略苦。主人将二木勺抹茶放在茶碗内,用开水冲泡,用竹扦搅拌,茶水浓如豆羹,这就是点茶。第一碗先敬首席,首席举茶碗和额头一样齐,然后再饮。饮时要发出吱吱声,表示赞赏主人的好茶。客人们都饮完后,茶道仪式即告结束。但有时茶道还有一种最高礼仪,即茶后吃 “怀石料理” (便饭) 。虽说是便饭,却相当丰盛和考究。茶道在茶室装饰方面,很讲求艺术特色。

茶道,是一种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陶冶性格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特殊饮茶活动。它在日本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茶道的创始人叫村田珠光,是一个和尚。据说他在饮茶中悟出妙道,后来经由他的弟子们发扬光大,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一直流传了下来。

日本爱好茶道的人往往成立小的组织,彼此选择日期互相邀请。每次参加的人不得超过四人。举行茶道的环境也有一套特殊的规定。比较讲究的家庭,在私人的花园中建立三间精致的小屋,两间相连,其中一间是茶室,供举行茶道之用;另一间放置风炉、茶具、炭和水缸等;还有一间是供客人休息的,和两间隔着一定的距离,有弯曲小道相通,地面用石块铺成,路旁栽种花木,气氛尽可能地保持幽雅、肃静。茶室的布置也很讲究,一般悬挂着名家书画,有典雅的插花,给人以古色古香的艺术享受。

举行茶道的时间,分为朝茶(上午七时)、饭后(上午八时)、消昼(正午十二时)和夜话(下午六时)四种。客人准时到达休息室,以敲击木钟表示来临。主人听到木钟声,便从茶室出来迎接客人。茶室门口放有石臼,里面盛满清水,客人须在此净手。茶室入口处置一扇不满三尺高的格子门,客人都要脱鞋躬身入内,表示谦逊;来客如果是武士,要先卸下佩剑,才能进入茶室,表示茶室的和平性质。客人中精通茶道的,被推为首席。首席要剃光头表示清洁、纯净。

茶室内,草席一角放着陶制的炭炉和茶釜,炉前放着各种茶具。茶具粗糙厚重,并涂以彩釉,有橙色,也有浓黑色,古色古香。主人煮水期间,先上点心。这种茶前点心十分精致,而且都是根据时令制作的。比如秋天举行茶道,就用形状象枫叶和菊花的点心。茶道所用的茶是精制的绿茶末,用石臼研制而成,日本人叫做抹茶、泡茶有两种,一是浓茶,一是淡茶。浓茶要轮流饮,一般是三个人共饮一碗,每人三口半,饮三分之一。淡茶是单饮,每人一碗,浓茶呈深绿色,味道清香略苦,主人将两木勺茶放入茶碗内,用开水冲泡,用竹签搅拌,茶水浓如豆羹。第一碗先敬首席,首席举茶碗齐于额头,然后再饮。饮时要吸气发出吱吱声,表示由衷赞赏主人的好茶。客人们都饮完后,茶道仪式一般就结束了,但有时茶道还有一种最高礼仪,就是茶后吃“怀石料理”(便饭)。虽说是便饭,也非常讲究、丰盛。

茶道已形成各种流派,主要有里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等三大流派。各家都采取家主制度,即长子继承父业,作为该家茶道的主持人。

小小一盏清茶,在日本人看来好似心灵的绿洲。他们认为,通过茶道可以觉察到人本身应有的精神。有人曾用“和、敬、清、寂”四个字来概括茶道的基本精神。“和”即和平; “敬”就是尊敬长者,爱护朋友和晚辈; “清”即清洁、清净; “寂”就是茶道的最高美学境界:幽闲。如今茶道在日本更加普及。许多年轻女性都潜心攻学茶道技艺,修身养性,以使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精神生活过得美满而富有情趣。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