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荀子的教育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荀子的教育思想分类:【地域文化】 荀子(约公元前314―前217年),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南部)人。他15岁时到齐国稷下(今临淄)学习,后长期在此执教,3次被尊为稷下学宫祭酒,还曾任兰陵(今莒南县)县令,罢官后定居兰陵,从事教学和著述。荀子具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也是可以被认识的,并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精神的认识过程。他从性恶论出发,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化性起伪”,培养士、君子、圣人;教学内容是《诗》、《书》、《礼》、《乐》、《春秋》;道德教育重在崇尚礼义、隆师亲友;在教学和道德修养方法上,提出学行结合,虚一而静、学思兼顾、积渐全尽、有恒善积、择善而从、参验反省等。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