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药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药学分类:【文化精萃】 医学的分支学科。研究药物防治疾病的机理以及各类药物的开发、分析、制作、检验和合理使用药物的科学。药学科学以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理论,其应用又架起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在我国,该学科包括现代药学和中药学两大系统。中药学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由于中药的生产、炮制、制剂和剂型的研究,中药的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引种驯化及栽培研究,中药的分析鉴定、药化和药理研究的深入展开,中药学取得很大进步。现代药学由于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渗入,也逐渐形成了包括药剂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药学、生化药学、及药物工程学等分支学科的完整药学体系。 中国最早的医书,据说是《黄帝内经》。还有一本最早有关性实践的书 《黄帝素问》,也被人们附会到这位神话中的皇帝名下。它们以现在所见的形式,至少流传千年以上了。近来有些医学文献从古墓中出土,这些文献使我们了解到中国在公元前200年时的一些医药知识。它们显然比那些托名为黄帝所撰的医籍更早,并且似乎与《本草》关系更密切。在这些新近发现的文献中,中国医学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已能清楚看出,即一方面药物主要由植物经过特定方法制造而成,另一方面在使用这些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我们看来是巫术或符咒类的东西。中医的这两个组成部分,除了那些为西医控制的地方外,至今仍然在医疗实践中保持着。那种“巫药”并不是所有称为“医生”的人都使用,而是仅仅由道士们使用,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还要表演一番阴魂附体的动作,表示他去找了神仙,或是神仙们来找他。道士除了偶尔从香炉中取一点香灰外,不开什么药。它能对病人产生的任何效果,都纯粹是由于心理作用。 古代中医给病人开的药方,是由草药和动物的某个部分所组成的。医生可以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国家级的医生,他们属于上层阶级,受过传统医学的训练,研习医典,并且还要通过国家的考试。这些人被称作“太医”,有官职,一旦皇帝或他的高级官员病了,就召太医去治疗。第二等的医生也属于上层阶级,他们是政府的官员,在业余时间研习医籍。如果某位朋友或亲戚病了,他们就尽自己所学的来加以帮助。他们从不收取报酬,不过别人在生日宴会或假日宴会上送的适当礼物,不在其例。 华佗给关帝动手术 第三等医生应该划入社会下层。其成员大多是医生的儿子或孙子。这个阶层的开业者常常自己有祖传秘方,这些秘方被极小心地保护着,不让竞争者看到。他们在小屋中或在街头行医,以他们的治疗而获取报酬。这类行医至今仍很活跃,现在正在试图收集他们的那些秘方,这是为了让那些藏着的资料能得到使用。“赤脚医生”参加基层的急救,卫生等工作,使用的是一些普通的药物和那些已被证明是有效的药方。除此以外,他们还卷着裤腿,脱掉鞋子,在田间工作――这就是他们得名的由来。 有关疾病与医药的代表作是《本草纲目》,该书的基本材料,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被记载了下来。在后来的世纪中,它们得到扩充与修订,直到明代(1368――1644)才产生这样一个确定的版本。《本草纲目》中,包括有对所有植物的图解,特点以及药性的记载,西方的研究者们――植物学家、医生和药剂师们――也从此书中获取资料。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收集了丰富的基本资料,而且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儿科、妇科、甚至兽医,都已经很活跃。 中国医学的特点是缺少外科,传统的观点是:人的身体受之于父母,不能以任何方式使它受到创伤。男人阉割后变成太监,但割下的部分,在他死后,还是要与他埋在一起。中国人直到几十年前才知道割礼,这也由于人们认为人的躯体神圣不可侵犯的强烈信仰。 在两千年前,人们就开始试图为中医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将它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当身体内部的平衡力与外界发生不协调时,疾病就产生了。正确地使用适当药物,才能使失去的和谐得到恢复,使病人身体好转。打个简单的比方说: 受了风寒就可以拿那些含有温性的药物来治疗。使冷热、干湿得到平衡,在中医中具有根本的重要意义。中国南方有些民族吃狗肉,因为狗肉是“热”性的,所以不能在夏天吃。寒冷季节一到,狗就从街上消失,出现在饭馆的菜单上。 关于皮肤疾病的描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