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药王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药王山分类:【传统文化】 在陕西耀县城东约1.5公里,海拔1100米,由五峰连聚而成。唐时名磬玉山,又称五台山。孙思邈曾隐居山上显化台,行医治病,故称为药王山。宋、元以来修庙立碑甚多,并敕其祠曰“静应庙”,尊崇他为“妙应真人” 。明代中期在山上建药王庙, 高22米,长57米,宽24米,雄伟壮观。正殿内有明代孙思邈彩塑像一尊,高3米,端庄慈祥。造像后有一石洞,人称药王洞,传为孙思邈隐居之洞。山上还有“洗药池”、“聚虎坪”、 “龙穿洞”等遗迹。在显化台和升仙台荟萃有关孙思邈的古碑60余通, 其中明刻《千金宝要》、《海上仙方》两碑最为著名。前者把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的重要部分摘录下来, 共分6卷,164页;后者刻《枕上记》、《养生铭》及各种病症单方,都是十分珍贵的资料。另有《褚慧龙章云篆诗文碑》、《耀州五台山静应庙记和静应庙敕告碑》、《感德军五台山静应庙额敕并加号妙应真人告词碑》,对研究孙思邈事迹和书法艺术等都极有价值。 位于耀县城东1.5公里,唐时称磐玉山,方圆4平方公里内有五座峦峰,海拔约1000米。自古为关中渭北名胜之一,也是佛道教圣地。宋、金、元、明各代均称五台山,五峰分别为瑞应、起云、升仙、显化、齐天,峰顶平地如台。唐代后期,道教因医学家孙思邈在此隐居而渐次渗入,北宋徽宗敕额静应庙,加号孙思邈为妙应真人。孙思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后世称为“药王”,故称五台山为药王山。孙思邈,京兆华原人(耀县),1400年前诞生于耀县孙家塬,撰写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等不朽之作。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他的药书被刻在五通碑石上,置于山间。如今,耀县药王山碑林共有石碑100多通,绝大部分与孙思邈有关。其中张僧妙、姚伯多二碑最为著名,另有隋唐时石窟七龛以及北魏至唐造像碑多通。山上尚有元代庙宇,庙内墙壁仍存有当时壁画。几年来修了孙思邈祠殿和塑像,扁鹊等十大名医泥塑,孙思邈著作陈列室,修复了洗药场、晒药场、遇仙桥、太玄洞以及唐太宗拜谒“真人”的登山御道和孙思邈手植柏等。 藏名“夹波日”, 意为“铁围山”。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西南侧。地势雄峻险要, 海拔3725米, 有小道可通山顶。山上原有药王庙一座, 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专门传习藏医藏药知识,培养了不少藏医。五十六年蒙古准噶尔部侵扰西藏, 曾在此囚禁拉藏汗所立的达赖六世意希嘉措。后为西藏地方政府门孜康(医算局)所在地。山下北侧有清泉一眼,水质纯净,过去为达赖专用的饮水泉。 一小山名,藏语称“夹波日”,意为“铁围山”。位于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西南斜对面。地势雄峻险要,海拔3725米,有小道可通山顶。西藏四大名山之一。山上原有药王庙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故而得名。药王庙为专门传习藏医藏药知识的场所,培养出了很多藏医药人材。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侵扰西藏时,曾在此囚禁过拉藏汗所立的六世达赖意希嘉措。后为西藏地方政府门孜康所在地。药王庙于近代被毁,现山上建有电视发射塔。山下北侧有一眼清泉,水质纯净,过去为达赖喇嘛专用的饮水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