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望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萧望之分类:【文化精萃】 西汉名儒。字长倩,祖籍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后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世代务农为业。望之好学,攻读《齐诗》,师事同县后仓近十年。后受业于太常,又从夏侯胜学习《论语》、《礼》。昭帝时以射策甲科为郎,数年,察廉为大行治礼丞。宣帝地节三年(前67)劾奏霍氏擅权,宣帝久闻萧望之的大名,得任谒者。又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连升三级,官至二千石,为宣帝所信用,常向其咨询国事。后历任少府、左冯诩、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甘露三年(前51),主持石渠阁会议,评议儒生对《五经》异同的意见。宣帝临终,任为前将军,光禄勋,与太子少傅周堪等受遗诏辅政,兼领尚书事。元帝即位,以师傅见重,屡次与其议论历代的安危兴衰,陈述国家的大政方针。时用事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专权,萧望之奏言中书位居朝廷中枢,掌管机要,应选用光明正大的人士担任,因此激化了与弘恭、石显等的矛盾。后被诬下狱,遇赦,撤销前将军、光禄勋职务。数月后,复赐爵关内侯,给事中,且元帝欲任他为丞相。弘恭、石显等便一再诬陷,他不肯屈服,饮鸩自杀。见《汉书?萧望之传》。 西汉政治家,儒家学者。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从后仓治《齐诗》近十年,又从夏侯胜学《论语》、《周礼》。初甚不得意,曾为小苑东门侯(司开关苑门之职)。后得宣帝擢用,历任左冯翊、大鸿胪、大子太傅等官。反对输粟赎罪,认为“如此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壹也”(《汉书?萧望之传》),民有“好义欲利”之心,治民当以教化导之趋义,不可开利路使民为非。主张对匈奴讲“信让”,待之以客礼,而不强其行臣属之礼。甘露三年(前51)主持石渠阁会议,评议儒生对《五经》异同的意见。受宣帝遗诏辅政,甚得元帝尊重。与宦官弘恭、石显政见不合,钻营之徒郑朋首鼠两端,从中挑拨。终遭弘恭、石显排挤,被迫自杀。 西汉经学家。字长倩。东海兰陵(今苍山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十年,复事同学博士白奇,从夏侯胜问《论语》、《礼》之《丧服》。因不屈于权势,曾为抱关小吏。宣帝时,任以左冯翊,迁大鸿胪,代御史大夫,因傲慢不逊,遂见废。后为太傅,以《论语》、《礼服》授皇太子。甘露三年(前51年),诏诸儒于石渠阁讲《五经》同异,萧望之平奏其议。元帝即位,复以师傅见重。因受石显等排挤,被迫自杀。 汉文学家。字长倩,东海兰陵(今苍山西南)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尤善治《齐》诗。曾师事同县后仓近10年,又诣太常受业,向夏侯胜请教《论语》、《礼》等。长史丙吉向大将军霍光推荐望之,未得重用。及魏相为相,除为属察廉,为大行治礼。汉宣帝早闻其才名,甚为器重,常向其谘询国事,并封望之为太子大傅。宣帝病笃,遗诏使望之领尚书事,辅佐朝政。元帝即位以后,师事望之,朝中大事,多所匡正。元帝赐其为关内侯,且欲以其为丞相。后望之为石显、弘恭所诬陷,被迫饮鸩自杀。当时元帝正在昼食,闻恶耗却食哀泣,下诏加封,并命其长子?继承爵位。望之不仅为一代重巨,且擅辞赋,《汉书?艺文志》载其赋4篇,现已亡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