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萨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萨特

分类:【文化精萃】

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政治活动家,存在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巴黎,早年丧父,由外祖父抚养成人。1924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中学执教。1933―1934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研读胡塞尔、海德格尔的著作,接受了存在主义。1936年开始发表哲学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在前线被俘。1941年获释后参与地下抵抗组织“社会主义与自由”的活动,主编过《现代》杂志。1955年访问过中国。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没有接受。70年代主办《人民事业》和《解放》两家左翼报纸,并积极参加了左派学生运动和各种社会活动。萨特的思想及其激进的政治立场在西方社会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去世时曾有数万群众自发为他送葬。

萨特的哲学思想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他思想的形成期,他借助现象学的方法研究现象、自我、意识等问题,企图把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同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结合起来,建立他自己的“现象学本体论”。(二)二次大战以后到50年代末期,逐渐摆脱现象学意识理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讨论人的问题。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独立的研究,试图用存在主义观点去补充马克思主义,使它成为真正的“人学”。(三) 60年代以后,他把主要精力转到政治活动方面,思想走向多元化。尽管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却又不能放弃个人主体性的原则,认为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把个人的自由解放禁锢在决定论的哲学模式之中;并宣称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

萨特哲学的一个著名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因为本质与现象是同一个东西,在它背后别无他物,只有原始的存在,亦即主客体未分之前的“纯粹意识”。纯粹意识的活动总是指向外物和自我,把它们作为自己所包容的对象而赋予其本质。所以存在是先于本质的。现实中的存在表现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的对立与联系,前者相当于惰性的物质世界,后者指能动的人的主体意识。没有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就不可能得到说明。根据上述观点,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由自我意识支配下的自身行动造成的,是自己设计、选择的结果。因此人享有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不受任何制约,而且排斥他人与社会。人对自己的存在、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上帝和任何外在因素都不能代替人做出选择,人生的意义就体现在个人不断的自由选择和行动中。

萨特的存在主义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精神困境,提出了研究人的生存状态、情绪意志、行为方式等问题的必要性,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责任感和行动的意义。但是,它视人的精神存在为第一性,把情绪、体验、自由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夸大为决定性的,表现出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它把个人自由推向极端,以自我为基本视角,其实质是极端个人主义和抽象人性论。它视人生为荒谬,对人类的前途持悲观主义态度。萨特的思想和著作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前些年对我国思想界也有一定影响。

主要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946)、 《辩证理性批判》(1960);主要文学作品有《厌恶》(1938)、《苍蝇》(1943)、《间隔》 (1944)、《自由之路》(1945)等。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哲学家。生在巴黎一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海军军官。幼年丧父,随母寄居在外祖父家。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外祖父信奉基督教,是大学德语教师。萨特19岁进巴黎师范学院学哲学。毕业后去德国攻读哲学,结识了一批德国哲学家,受现象学派海德格尔的影响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应征入伍。1943年发表了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为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客观存在的世界,只能通过各种现象去认识它。他把“存在”与“本质”对立起来,把“自在”与“自为”对立起来。实质上,他是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对立起来。他还认为人生是虚无的,存在是无目的的,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能自由选择,但选择的结果无法预测,于是干脆不要作选择,听天由命,无所作为。因此,他的文学创作的基调是建立在矛盾的基础上的。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领,一生共写50来本书,题材和内容十分广泛。长篇小说《恶心》写主人公罗康丹生活在一个混浊龌龊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感到一切世事毫无意义,存在就是失败,人生是个大谎言。小说以“我”为中心发表对人生许多问题的看法,但无情节,也无结果,人物活像疯子,令人莫名其妙。其他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墙》、鸿篇巨制《自由之路》、中篇小说《一个头目的童年》;哲学著作有《想象力》、《假想》、《情绪论草稿》、《辩证理性批判》;剧本有《苍蝇》、《禁闭》、《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肮脏的手》以及《涅克拉索夫》等;论文集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波德莱尔》、《犹太问题随感录》和《环境》等。此外,他还创办了杂志《现代》。在法国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一个作家和哲学家象萨特的名字一样,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报刊上。196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金,但他拒绝接受,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1955年他与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访问过中国。1980年逝世,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强烈反应,被誉为“当代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法国和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法国存在主义最主要的领袖人物之一,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190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自幼丧父。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接触了笛卡尔、斯宾诺莎、卢梭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92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3~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和弗莱堡大学学习,成为现象学泰斗胡塞尔的学生,并研读了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等人的著作,形成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恶心》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1934~1939年,他作过中学老师。1939年参加抵抗法西斯的运动。1940年被俘,停战后被释放,他仍在巴黎教授哲学。1943年他发表了《存在与虚无》,奠定了存在主义的理论基础。同年他写了剧本《苍蝇》及长篇小说《自由之路》的第一、第二部。1945年,他作了题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说并整理成书,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宣言书。此后,他发表了一系列哲学著作、小说、戏剧、评论等,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1947年他和梅劳-庞蒂、西蒙娜、德?波伏娃等人主办《现代》杂志,他任主编;朝鲜战争爆发后,法国群众抗议美国侵略,法共领导人因此被捕,他发表《共产党人和和平》支持法国共产党,并且把苏联与和平事业,美国与战争等同起来。1954年他访问过苏联。1955年他曾来北京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他以“共产党的同路人”自居,在政治上同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但在思想上从不自称马克思主义者。50年代中期特别是苏共二十大以后,他虽然在组织上同共产党脱离了关系,发表《斯大林的幽灵》抨击苏联模式,但在政治上却越来越激进,在思想上却向着马克思主义靠拢。萨特前后思想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与他积极干预政事、在政治上越来越激进有关。另一个原因是他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表达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理论框架被列裴伏尔驳斥为虚无主义、颓废和反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萨特不得不因为自己辩护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体系,即把《存在与虚无》社会化。60年代初,他与罗素共同主持“国际仲裁战犯法庭”以反对美国入侵越南。1964年他拒绝接受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60年代末,他支持学生运动,主张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卡缪、马塞尔和梅劳-庞蒂等都与他分道扬镳。1980年4月逝世,有六万多人自动参加了他的葬礼,西方人称他为“最有独创的思想家之一”。其主要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辩证理性批判》(1960)、《福楼拜》三卷本和《造反有理》等;他还写了大量文学著作,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