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古式赛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蒙古式赛马分类:【文化精萃】 自古以来,马是蒙古牧人的生产工具与交通工具。赛马既是马的速度与耐力的拼比,又是马主人智慧与训练能力的较量。在那达慕大会上赛马已有悠久历史。那达慕大会前一二个月牧人要在自己的马群中遴选良骐,选定后由经验丰富的人加以调教,蒙语称“吊膘”,即调整饮食,每天适当地让它奔跑,减轻其体重,增强其耐力。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步。按马的年齿分成6个级别:2岁、3岁、4岁、5岁马、成年马和种马,距离以15至30公里不等。参赛的马由5至12岁的孩子乘骑。这些孩子的服装颜色鲜艳,胸上、帽上还有吉祥图案。比赛的马也经主人刻意装饰,头鬃与尾巴都用细皮绳扎起。比赛开始时要奏乐唱歌,一般都唱《土门埃和》这首民歌长调。文献记载,此歌写于1696年。传说一老人的种马参加比赛,赢得第一,但至终点后倒毙死亡,老人抱了马头悲伤地唱起《土门埃和》。这情景感动了众人。从此每当赛马时,就请老年人唱这首歌。胜负分明后,给取得名次的马授称号,唱赞歌,说马的来历,夸奖其雄姿。为鼓励后者,有时对最后一匹马也要唱赞歌,说它今年屈居末名,来年定然夺魁。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每年在人民革命节期间举行马赛时,都有众多的人前来观看。有的等候在终点线欣赏那最后一刻的激动人心场面。有的则驱车在马赛跑道两侧前进,与那些快马保持同步而行,以一饱眼福。更有不少马迷跨了自己的马远道到首都来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