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分类:【地域文化】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他是中国古代赢得世界性崇高声誉的短篇小说作家。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家道并不富裕的家庭。父亲蒲?,虽读过几年书,却连个秀才也没考中。为了生计,只好去经商。晚年家境日窘,无力觅师教子,便亲自教子读书。蒲松龄自幼跟父亲读书,十分刻苦,19岁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受到当时的山东学政、著名文人施润章的赏识。但从此却屡试不第。蒲松龄由于岁岁游学,专心科试,婚后孩子一多,靠弟兄分家时分到的几亩薄田和三间老屋便难以自给了。31岁上,他应江苏宝应知县、同乡好友孙惠之聘去做文牍师爷。一年之后即辞职还乡。从此,应聘于淄川西铺村官僚地主毕际有家等处,以教书写作糊口。因为主宾相处尚好,他在毕家竟一待就是30个春秋。这期间,他结识了几个颇有名气的同乡文人,如谢职居家的翰林院检讨唐梦赍,一代文宗王士祯等。71岁之时,蒲松龄终于获得岁贡生的头衔。但不过几年,他便病逝了。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位卑家贫,除了应聘宝应的一年游幕生活,他几乎从未离开过齐鲁大地。他没遭遇过什么大灾大难,也避免了宦海沉浮的风波,但是,生活困顿的烦恼和科举失意的痛苦几乎缠扰了他的终生。在表面平静的读书、教书著书的生涯中,他将现实的黑暗,腐朽的科举,人民群众的美好品质以及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向往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文近500篇,诗约1200首,词近100首,俚曲13种,戏3出,杂著5种等。其中成就最高,使他享有不朽声誉的是他倾注了大半生精力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的近500篇小说,绝大多数是写的花妖、狐魅、鬼怪的故事,或记叙听到的奇人异事。其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迫害。如《席方平》、《梦狼》、《王者》、《潞令》、《梅女》、《促织》等;第二,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鞭挞考官的昏聩无能。如《考弊司》、《叶生》、《司文郎》、《王子安》、《阿宝》、《于去恶》、《续黄梁》等。在这些篇章中,作者将自己参加科举和为科举所害的亲身感受贯注其中,写得生动深刻,酣畅淋漓,令人回肠荡气。第三,歌颂人世间纯真的爱情。如《青凤》、《婴宁》、《狐谐》、《西湖主》、《青娥》等。这些爱情故事多发生在人和女性的狐、鬼、花妖之间。这些狐鬼花妖在蒲松龄的笔下“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他们与现实中受封建伦理束缚的妇女不同,他们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性情良善、德才可取取人爱其所当爱者,虽历尽祸患艰险而不逾,他们比现实中的人更可爱。蒲松龄通过这些活泼可爱、各具性格特点的狐鬼形象,歌颂了自由与自主的爱情和婚姻,曲折地表现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否定,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除了上述三方面的内容,《聊斋志异》中有的还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情况,如《任秋月》、《刘夫人》、《齐天大圣》等;有的反映了中国与周围兄弟国家的贸易和交往,如《狮子》、《外国人》、《黑龙》、《番僧》、《夜叉国》等,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无所不包。

《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它继承和发扬了我国魏晋以来的志怪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汲取了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的丰富营养,叙事委婉,情节曲折,刻画逼真,人物栩栩如生,创造出了一个瑰丽缤纷的艺术宝库,把古代书面语言的表现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受到当时和后世许多正统文人由衷的赞佩。

《聊斋志异》成书之后,不胫而走,人们竞相传抄,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清代文坛掀起的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热潮,笔记小说中大量记载怪异奇谲之事,就是因对《聊斋志异》的竞相仿效摹拟而起。清中叶大学者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就是这股仿效浪潮中的佼佼者。而今,《聊斋志异》已被译成英、法、日、俄、朝、越、捷克、德等十几种文字,蜚声世界文坛。

蒲松龄的其他作品,如俚曲和戏文等,早就被改编为戏剧,在京剧、豫剧、山东梆子等剧种的舞台上演出,其中的《姊妹易嫁》、《墙头记》、《胭脂》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蒲松龄俚曲的唱词和道白,保持了未加雕饰的市语乡谈,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至今,淄川还有人能够唱得出。由此可以见出蒲松龄创作的人民性。齐鲁大地为有蒲松龄这样杰出的作家而自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