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蔡邕和钟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蔡邕和钟繇

分类:【地域文化】

我国的书法几乎与文字同时产生。甲骨文、金文和籀文,均含有很大的艺术成分。秦统一六国,文字也得到了统一,产生了一种崭新的书体――小篆。小篆的创始人是楚地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李斯。

李斯(?―前208)是秦国著名政治家,统一后曾任丞相。在“书同文”的过程中,李斯统一文字的建议被秦始皇同意后,作了许多艰苦卓绝的工作。他以秦国文字为主,对流行七国的各种汉字加以整理,废除了大量的异体字,整理了部首,简化了某些字形。经过统一后的规范化的文字笔画比较简单,形体比较整齐,而且便于书写,这种标准文字叫作小篆或秦篆(也称斯篆)。

李斯书法简洁优美,受到了全国的欢迎,他用小篆写了一部《仓颉篇》,作为标准文字的范本,很快便在全国得到了推行。现在所能看到的李斯书法,多是秦始皇、秦二世巡游全国时的石刻。

这些小篆字,偏旁部首写法一定,笔画为平直与宛曲的单线,粗细不变,一般较圆浑。就结体而言,笔画之间空距匀称,字形较狭长,字的上半部较紧,下半部分舒展,使人感到柔中有刚,爽朗俊健。这些秦代刻石大多湮没,现只有琅?刻石陈列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泰山刻石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其余峄山等刻石,有摹本传世。

秦统一六国之初,还有一种刻铸在诏板和权量上的文字,也是出自李斯等人之手。这些字中有不少转角方折,字形稍呈扁平,后世一般认为这就是秦隶。秦隶结体变纵势为横势,实为汉隶之刍形。

李斯在我国文字发展方面贡献巨大,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殊勋”。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蔡邕在汉灵帝时曾为议郎,后为左中郎将。

蔡邕博通经史、音律、天文,善鼓琴,好辞章。在书法方面,他工于隶、篆,尤以隶书著称。他的隶书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誉。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与五官中郎将堂厍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上书,要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同意后,蔡邕便用隶书一体书丹于碑,使工匠镌刻后正式立于太学门外。这次刊刻的经书主要有《诗》、《书》、《易》、《春秋》、《公羊》、《仪礼》、《论语》。石碑共46块,世称“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或“汉石经”。可惜石碑刻好不久,便遭兵火损毁,石经残片宋以后常有出土,近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一书,共存8000余字。

熹平石经

蔡邕在我国书法史上地位十分重要,据史料记载,正是在他书碑的熹平四年(175年),才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作书法。石经被历代书界公认是汉隶的最高成就,蔡邕真迹传至今日,仅此一碑了。

据说书体中的“飞白书”也为蔡邕所创。一次蔡邕经过正在整修的洛阳鸿都门,见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写字,蔡邕由此受到启发,将其用于毛笔书写,创“飞白”之书。这种书法,笔划中丝丝露白,好象枯笔写成。“飞白”也称作“草篆”。宋人黄伯思说:“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进一步解释说:“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此种书体给人一种别致的美感,多用于题署宫阙匾额或殿堂楹联,汉魏时曾一度广为使用。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长葛老城)人。东汉末年曾任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曹丕代汉后为廷尉,明帝时迁太傅。

钟繇学书于刘德升。刘善行书,世传行书为其所创。钟繇行书若飞鸿戏海,潇洒自如。一次他在韦诞家见到蔡邕隶书笔法,苦苦索求而韦诞不与,钟繇竟捶胸呕血,曹操用五灵丹才将其救活。钟繇还师法于曹喜。

钟繇博取众长,兼擅各体,尤精于隶、楷。钟书结体朴实,笔势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故后世称其为楷书之祖。

钟繇真迹今已不传。宋代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真表》等,都出于后人临摹,但从中仍能看到早期楷书的风采。其中《宣示表》唐时所传为王羲之临本,字形带扁,点画朴茂,略存隶意。《贺捷表》笔法坚厚,与《宣示表迥异,然仍不失古隶之意。《荐季直表》真迹元代尚存,为陆行直家藏,清代入内府,《三希堂法帖》以此冠首。但此帖“民”字缺笔,疑为唐人所临。然笔法淳古,足为小楷模范。

钟繇与其后的晋代书圣王羲之都是后人十分推崇的楷书代表,且成就空前,故书坛一向将其二人并称为“钟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