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蛤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蛤蚧分类:【地域文化】 也称“大壁虎”、“仙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其号声如“蛤―蚧”而得名。体长约20厘米,头呈三角形,吻端凸圆,眼大突出,全身密生细鳞,背部有明显疣粒,尾长与体长相等。尾巴易断,断后可再生。喜居于温暖干燥的陡峭石山洞隙中,以小虫为食。可作补品和药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肋精扶赢,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蒸吃是很好的健身强血清补营养品。生浸蛤蚧酒及加中药炮制的蛤蚧大补酒,有滋阴补肾、补血养颜之功。现人工饲养蛤蚧已获成功。 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有补肺益肾,定喘止嗽的功效,主治久喘不止,咯肺痨血,精神衰弱,阳萎遗精,小便频数。桂西的德保、扶绥、武鸣、百色、宁明、大新、田东、巴马一带石山区是蛤蚧群生之所。西汉杨雄《方言》有“桂林之守宫能鸣者,俗谓之蛤蚧”的记载。李询《海药本草》首次记载了岭南俚人采捕蛤蚧的经验。刘恂《岭表录异》中也有专条记述说:“蛤蚧首如虾蟆,背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多巢于树中,暮则鸣,自呼蛤蚧,或云鸣一声,是一年也。俚人采之,鬻于市为药,能治肺疾。医人云:药力在尾,不具者无功。”清代赵翼曾任镇安府知府,他在《檐曝杂记》中对当地采捕蛤蚧的经验作了具体的记述:“(蛤蚧)口咬物则至死不释,故捕者辄以小竹片嬲之使咬,即携以来。虽已入石缝中,亦可乘其咬而掣出也。药肆所售两两成对者,乃取其两身联属之耳。其力在尾,而头足有毒,故用之者必尾全而去其头足。蛤蚧作中药材,有功同人参之效用。”顾?《海槎录》亦载:“广西横州甚多蛤蚧,牝牡上下相呼,累曰,情恰乃交,两相抱负,自堕于地。人往捕之。亦不知觉,以手分劈,虽死不开。乃用熟稻草缠,蒸过曝干售之,炼为房中之药甚效”。这些记载说明壮族对蛤蚧的形态、功效、采捕、加工等情况认识较早。 亦名大壁虎、仙蟾。壮族地区特产。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因其雄性鸣声作“蛤”,雌性鸣声作“蚧”而得名。主要产区在广西龙州、扶绥、宁明、崇左、大新、田阳、田东、靖西、那坡、德保、武鸣、平果、东兰、都安、马山等地。属爬行纲、壁虎科动物,大者长达34厘米。体披小鳞,背呈紫灰色,有赤色斑点及6条横斑和13条纵凸起锦纹珠点。尾巴呈暗灰色而长,有六七条灰白色环带斑纹,受惊时会自行断落而再生。其药力主要在尾部,如尾部断落则药力大减,故捕时须特别小心。腹部呈白色,散布粉色斑点。趾间仅具蹼迹,趾底有单排皮辫。头部呈三角形,嘴巴宽阔,眼睛大而炯炯发光。其性喜居山岩间、树洞内或石壁上。夜出活动捕食昆虫、小鸟、虫类及其它种类的壁虎。壮族青年常于夜间打着手电寻声而捕之。有用铁钩伸入石隙中将其钩出者;有用一端系有马尾或头发的铁丝伸入石隙捕捉者,蛤蚧一见误以为是可食的昆虫或入侵之敌,就张大嘴来咬,其细齿立即被马尾或头发钩住,捕者便可从容地把它拉出洞口。壮族先民早已知道其药用价值。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卷下曾记载: “蛤蚧首如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 身短尾长, 多巢于榕树中。……俚人(壮族先民)采之鬻于市, 为药,能治肺炎。医人云药力在尾,尾不具者无功。”有补肺气,定喘止渴、益阴血、助精扶羸等功效。蛤蚧药制品有蛤蚧大补酒、蛤蚧精、蛤蚧大补丸、蛤蚧补肾丸、蛤蚧定喘丸、蛤蚧雄睾酒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