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褒斜道石门石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褒斜道石门石刻

分类:【传统文化】

在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和汉中的山谷,两侧高峻,褒水流经其中。其南口在原褒县城北(今属汉中市),故名褒口;北口在眉县西南,名斜谷,通名“褒斜谷”。这条山谷全长200多公里,战国时起,即有人在其中凿石架木,修起栈道,后人就命名为“褒斜道”或“谷道”。石门是人工开凿的一个隧道,在褒斜道南口,亦称“南谷口”。石门洞通长16.3米,宽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这条古代最早的人工隧道,是用原始的开凿石山的“火焚水激”方法修凿而成的,堪称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

整个隧道的东西两壁和洞外南北数里的险坡、断崖以及褒河水中、沙滩的大石上,多有由汉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历代开通、复修褒斜道、石门和山河堰工程情况的记载,有的是参观、游览的留念题记,共凡40多种,通称“石门石刻”。所谓“汉魏十三品”就是其中久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和赏识的珍品。现选其著名者分述如下:

1.“囿君开通褒斜道碑”,东汉永平六年(643年)刻。原在石门洞南右侧山崖上,高142厘米,宽288厘米,碑文隶书共16行,每行5―11字不等,字径11厘米。内容记叙汉中郡守囿君(佚名)及部下于永平六年率广汉、蜀郡、巴郡的刑徒开通褒斜道的情景。

2.“李君表”,东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年)刻。原刻在石门洞北口外西壁,因被泥沙淹没,千余年无人知晓,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始为人发现。

3.“石门颂”,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刻。原在石门洞内西壁,高261厘米,宽205厘米。字体隶书,计21行,每行30字左右。上额双行题款:“故司来校尉犍为杨君颂”。该石为汉中太守王升歌颂杨涣(字孟文,四川犍为武阳人)修复褒斜道的功德而刻,其字体用笔纵放,洒脱劲挺,乃汉隶的杰作,因而驰名全国,为书坛所推崇。该石所记史实,亦为研究古代交通史的珍贵史料。

4.“衮雪”,原刻在石门南约半里褒河水中一巨石上。此处石多,水浪冲激,状如“衮雪”。右行横刻隶书“衮雪”两大字,字径45厘米,右侧有竖刻隶书“魏王”两小字,传为曹操过此触景而书,遂负盛名。

石门摩崖石刻之一“衮雪”

5.“石门铭”,在石门洞东壁,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刻。铭文颂扬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及遣左校颂贾三德率刑徒万人修复褒斜道的功迹。

6.“晏袤修堰碑”,在石门洞南的东侧石崖上,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刻,楷书16行,行6―9字不等,字径20厘米。堰头在石门南褒河中,横截褒河,用于灌溉农田。相传本西汉萧何始筑,到曹参落成。后历代多次修复扩建。南宋时,南郑县令晏袤又加以修复,竣工后刻石纪念。

其它如“石门碑”、“杨淮表纪”、“李苞碑”、“潘宋伯、韩仲元碑”、“玉盆”等,也都是久负盛名的书法珍品。

1971年,国家在石门所在地的峡谷修建了褒河水库,石门遂被淹没。为保存这批珍贵文物,已将石门石刻中主要的17方刻石移至汉中市博物馆所在地的古汉台加以保存,并专建“石门十三品陈列室”供人参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