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昆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西昆体

分类:【文化精萃】

北宋初期出现的一种文风。突出地表现在诗歌方面。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盖白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西昆体。”主要作者杨亿和刘筠、钱惟演三人皆是宫廷侍臣、翰林学士,标榜所在宫廷为诗赋“昆仑”,“取玉山策府之名,命之曰《西昆酬唱集》云尔。”西昆体以描写内廷侍臣优游生活为主,或咏宫廷故事,或咏男女爱情,或咏官僚生活,而以咏物为多。内容单薄,感情虚假,堆砌典故,铺陈辞藻,有如獭祭,诗味不浓。杨亿等人虽自认为学李商隐,但无李诗的深思和挚情,却继承了李商隐雕琢、晦涩的特点,形式主义严重,适应了北宋初期歌舞升平、君臣唱和的需要,风靡三、四十年,直至欧阳修等人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蓬起,西昆体才退出文坛。

北宋初期主要表现在诗歌上的一种文风。又叫昆体。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因其曾在馆阁相互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其诗内容多吟咏古代故事,其中有些咏史诗批判秦始皇、汉武帝等封建帝王穷兵黩武、迷信神仙给人民带来灾难,有一定社会意义。西昆体针对五代柔靡诗风,“首变诗格”,形式上模仿李商隐、温庭筠,大抵音节铿锵,词采华丽,组织工致,锻炼新警,风行约半个世纪。元代方回《瀛奎律髓》称西昆体诗歌“足以革当时风花雪月,小巧呻吟之病。”但西昆体侧重追求形式技巧,佳作不多。群起仿效之后,其缺点遂发展为形式主义的有害倾向。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盖有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进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其《归田录》又说:“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语僻难晓,殊不知自是学者之弊。”

宋诗流派名。真宗景德二年(1005),杨亿等10余人奉诏在秘阁编修《册府元龟》,编书之余彼此唱和。大中祥符元年(1008),杨亿将这些唱和诗结而为集,名为《西昆酬唱集》。此书一出,风靡诗坛,“后进学者争效之”,形成北宋前期势力很大的一个流派,时号“西昆体”。此派成员主要是文学侍从之臣,杨亿、刘筠、钱惟演是其领袖。他们以学习李商隐诗相标榜,但作品题材限于馆臣生活、男女爱情、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尤以咏物之作为多,缺乏李商隐诗的真情实感和社会内容,不能与其相提并论。在艺术上,西昆体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近体诗的写作技巧,形成声律精严、对仗工稳、大量用典并且用得妥帖等特色,表现出深厚的学问根底和纯熟的律诗技巧。此派讲究词采富赡,呈现出一种华丽雕饰、雍容典雅的台阁风貌;追求意境“空灵”,然大率情浅词茂,流于空洞无物。由于西昆体诗歌以学问功力为第一要素,故当时仿效此体而学力不逮者,皆流入雕琢晦涩一路,獭祭堆砌,鹛稞满纸,其末流甚至专门从李商隐诗中剽窃,被时人讥为把李商隐“??”得“衣服败敝”。尽管西昆体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但它是风格最为统一的宋诗流派之一。它继宋初“白居易体”而兴,是对“浅近刻露”的白体的反动,标志着宋代诗人开始了对近体诗歌形式美的追求,标志着宋人在声律、对仗等律诗技巧上开始试图超过唐人,所以北宋诗文革新的主将欧阳修也说:“先朝杨(亿)刘(筠)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西昆体形成后,虽受朝廷两度下诏“复古”的打击和一些复古派人士的攻击,仍左右诗坛30余年,直到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开创的新诗风继起,始告衰微,但它以学问为诗的倾向对宋诗的影响仍不绝如线。黄庭坚和江西派好用典故,资书以为诗,即受其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