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游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西游记分类:【传统文化】 ①杂剧剧本。元末明初杨讷(原名暹)作。6本24折。敷演民间唐僧西天取经故事,但与后来小说《西游记》情节不尽相同。②话本小说。《永乐大典》卷13139“送”韵“梦”字条下仅存残篇。1200多字,题为《魏征梦斩泾河龙》,与吴承恩《西游记》第10回“老龙计拙犯天条”情节大体吻合。有人据此认为此为吴作祖本。③长篇神魔小说。明代吴承恩作。共100回。在民间传说故事和有关杂剧、话本基础上,经过再创造而成。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孙悟空的历史(第1至7回);第二部分,写唐僧取经的缘起(第8至12回);第三部分,写孙悟空等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第13至100回)。最富于浪漫精神和现实意义的,是第一、第三两部分。它们通过孙悟空大闹天空,沿途降妖伏魔的故事,表现出对封建统治者不满和对封建秩序的反抗,歌颂了不畏强暴、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全书幻想丰富,布局谨严,情节曲折,语言流畅,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艺术魅力。但书中也写了佛主如来、观音菩萨无边法力,写了孙悟空改邪归正而终成正果,夹杂着比较浓厚的成佛成仙、因果轮回等迷信落后思想。 长篇小说。明吴承恩作。常见本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共100回,80余万言。前7回写孙悟空的出世、远游访道,尤其通过游龙宫、闯地府、大闹天宫,表现出对既有的封建秩序的反抗精神。接下来则转为写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的经过,通过同妖魔鬼怪和各种自然障碍的斗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表现了不畏强暴、勇于反抗、争取胜利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和浪漫主义手法,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尖锐矛盾及其种种邪恶势力的猖狂;同时通过大闹三界,打乱了天国秩序,揭示了统治者虚弱的实质;通过战妖除怪,横扫恶魔,暴露了黑暗势力的腐朽与中干。小说集中笔力塑造了孙悟空形象,在孙悟空身上寄托了人民的理想,体现了人民的力量与智慧。但作品未能彻底否定神权,带有浓厚的宿命论思想。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男女老幼皆喜读,其中的形象和故事尤其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该小说为后世戏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演孙悟空的戏专称“猴戏”,足见其影响。 书名。明?吴承恩(约1510―1581)著。神魔小说。一百回。最早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金陵世德堂刊本,题《新刻出像宫板大字西游记》,万历三十一年书林杨闽斋刊本等。清代有《西游证道书》《西游真诠》《新说西游记》《西游原旨》等多种评注刻本。其后有广益、锦章书局、作家出版社排印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有整理本,多家有重印本。内容主要叙述唐僧玄奘往天竺取经事,以此生发幻想神魔故事,其中写到唐太宗李世民游地府见众鬼事,属鬼话内容。 八仙戏传统剧目。全剧共17出。现存清同治七年于汉章手抄本《白虎岭》、《万寿山》、《白云洞》、《毒敌山》、《贾家庄》、《寻径》、《高老庄》7出。六十年代,徐星五抄录《刘全进瓜》、《洪江口》、《闹沙河》、《火云洞》、《陈家庄》、《黑风洞》、《双叉岭》、《阴雾山》、《黄花观》九出。《无底洞》一出已失传。事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内容包括刘全奉唐太宗圣旨阴曹献瓜;陈光蕊洪江口登贼船遇难,其遗腹子江流儿为父报仇;江流儿入佛门;奉旨西天取经;沿途收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降服蝎子精、蚰蜒精、尸魔王、黄袍怪、红孩儿,历尽艰险,打开去西天之路。从单出剧本看,和京剧、昆曲、秦腔、梆子、柳子戏的同类剧目情节相似。 长篇杂剧。元末明初蒙古族剧作家杨景贤撰。有明万历年间刻本, 日本昭和三年(1928年)东京斯文会排印本,《古本戏剧丛刊》初集本等多种版本。全剧长达6本24折,主要描写了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结构谨严、主题突出、语言诙谐、人物生动,极富浪漫主义特色。人物的定型化、主要故事情节、艺术风格等方面,对其后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小说产生极大影响。对研究元杂剧向南戏的转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