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迁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西迁节

分类:【地域文化】

锡伯族西迁新疆戍边纪念日。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十八日,盛京(沈阳)锡伯族官兵及家属5,000余人奉命移驻新疆,历时1年又4个月跋山涉水,到达新疆伊犁地区,行程万里。后即留居该地屯垦戍边,为保卫、建设边疆作出了不朽贡献。留居沈阳的锡伯人为怀念西迁戍边亲人,多在家谱中加以记载,春节祭祖时则加以祝福。如今,农历四月十八日已为沈阳锡伯族人定为节日,常举行集体活动纪念锡伯族史上壮举和怀念居住在新疆的锡伯族同胞。

新疆锡伯族传统节日。夏历四月十八日举行。相传,此节为纪念锡伯族西迁而兴。乾隆二十四年 (1759) ,清政府平定了新疆准噶尔部和南疆的大、小和卓木之乱,为了巩固、充实西北边防,于乾隆二十九年将东北锡伯族3000余人迁往新疆,这些移民长途跋涉,横跨蒙古沙漠草原,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干旱、疾病和饥饿。他们于头一年四月十八日动身,第二年四月十八日才到达新疆塔城一带,不久又迁驻伊犁河南岸。新疆锡伯人便把这次大迁移定为传统的民族节日。节日这天,家家做蒸肉、吃鲜鱼,人们盛装赶庙会,年轻人乘马出外野游,妇女和老人们三五成群,或坐车或徒步到野外踏青、摆野餐。各地还举办传统的赛马、叼羊、射箭和摔跤等文体活动。

流行于新疆伊犁和塔城等地区,是新疆锡伯族、达斡尔族的具有历史纪念性意义的节日。

锡伯族。“西迁节”,锡伯语称“杜因拜专扎坤”,意为“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新疆的锡伯族为缅怀祖辈从祖国东北西迁到新疆伊犁地区戍边的英雄壮举而创制的纪念性节日。因此,锡伯族也把这一天称作“四?一八节”。

据史料记载,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陲的防务和进行大规模开垦边疆,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命令从盛京(辽宁沈阳)管辖的17个城镇中抽调锡伯族官兵千余人,连同其家眷约计三四千人编成10个札兰(队),在满族协领哈木古朗带领下,于农历四月十八日,踏上西迁的征程。这天临出发前,锡伯族同胞在故乡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集会,举行祭祖仪式,吃离别饭,为即将远征的亲人们壮行。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西迁的队伍于1765年到达新疆伊犁地区。1766年正月被调到伊犁河以南驻防屯田。后来,西迁的锡伯族就把出发日作为缅怀先辈的节日固定下来,并加以纪念和传扬,以此激励后代永远扎根边疆,保卫祖国的安宁。1983年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作出决议,将“四?一八节”作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西迁节是锡伯族仅次于春节的最隆重的节日。与以家庭为单位和室内活动为主的春节活动形式有所不同,居住在城里的锡伯族都组织起来到郊外、园林进行野游、聚餐。各个牛录(乡)则以牛录为单位举行纪念活动。每个牛录的锡伯人都要宰杀羊只,炖羊肉汤,做高粱饭。然后,全牛录的人到附近的寺庙团聚,共享一顿“牛录饭”,以再现当年西迁时亲人惜别之景,缅怀先辈离乡之情。照惯例,少年儿童优先吃“牛录饭”,接着请长辈们享用,并由年轻媳妇们端饭服侍,最后才轮到青壮年进餐。

“念说”(民间说书)也是此节日重要的习俗内容之一。纪念活动结束后,人们围坐在一起,倾听民间艺人讲述先民西迁的事迹,“念说”本民族和汉民族的古今传说故事及文学作品等。

除了集体祭祖活动之外,锡伯族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和开展赛马、叼羊、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锡伯人能歌善舞,节日为他们提供了展现民族优美歌舞风情的巨大舞台。缠绵、欢快的“街舞春”(情歌)尤其引人入胜。表演一开始是独唱,继而是男女对唱,后又变成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兴致正浓时,人们“呼啦”散开,在“东布尔”、三弦、四胡、“曼达林”、笛子等乐器伴奏下翩翩起舞。小伙子以舞代步,进入场中,右手斜伸,频频致意,邀请姑娘。姑娘若是接受邀请也婆娑起舞。小伙子的“鸭步”,姑娘的“斜肩”等舞蹈动作妙趣横生,引来众人的阵阵喝彩。这种民间的“贝伦舞”把节日的欢乐气氛推向了高潮。

当天,各家各户制“米顺”(面酱),吃鲜鱼,做蒸肉。年轻人还相邀骑上骏马出外野游。妇孺老人们或者乘车,或者徒步,三五成群到郊外踏青游玩、摆野餐。此外,一些人还进庙宇燃香拜佛,祈求子孙娘娘、关帝老爷保佑人畜平安,丰衣足食。不育的妇女更是虔诚地向神灵求子。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的“西迁节”主要流行于新疆塔城地区的阿夏尔达斡尔族自治乡,是新疆达斡尔族近年来新添的一个特殊的节日。此节是为纪念达斡尔族先辈们从黑龙江迁徙到新疆塔城地区戍守边防的日子而创立的,为此,1989年,在塔城市阿夏尔达斡尔族自治乡的文化广场建起了一座纪念碑。每年到了阳历6月18日这一天,达斡尔人相聚在一起,缅怀先辈们维护祖国统一的丰功伟绩,歌唱今天的幸福生活,赞美祖国的繁荣昌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