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要领简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要领简述分类:【传统文化】 一谈到气功的要领,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功法的关键。功法的关键处自然是要认真掌握的,但是练功真正取得圆满成功的要素有许多却在功法之外。 “学”和“术”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谓“术”就是方法,对气功学而言,功法是其中之一。但是,气功首先是一门科学。诚如前面所述:气功是通过意识的运用使身、心优化的锻炼方法。但是意识的运用却首先要涉及人的自我修养。喜、怒、哀、思、悲、恐、惊,来源于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大喜、大怒、大哀……,对元神的干扰都极为深重,而气功锻炼的目的,就某种意义说,是协调识神和元神的关系,使元神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倘若一面练气功,但又不想在自我修养 上下功夫,依然放纵感情,依然心胸狭隘,则必然锻炼效果极微。这好比有人想减肥,但又舍不得“东坡肉”的扑鼻芳香,于是一面喝着“减肥茶”,一面就着“东坡肉”。功法不是至高无上的灵丹妙药,身心健康是 一门完整的学问,许多养生学问的关键在功法之外。 情操的修养 “道德” 二字是使用频度最大的词汇之一。对于道德的内涵,见仁见智,各种见解都有。从气功学的角度看,所谓“道”,就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宇宙有层次,故其规律也有层次。一般地说,所谓宇宙,当然指的是广袤无边的大自然。但是就某种意义而言,人自身也是个宇宙,是个小宇宙。引伸而言,社会也是个宇宙,是个不大不小介于人和自然之间的“中宇宙”。人体生命有自身的生、长、壮、老、死的根本规律;社会也有自己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大自然也同此理。但是,无论是中宇宙还是小宇宙,都受到宏观宇宙(大自然)根本规律的制约,而人体生命小宇宙还要受社会这个中宇宙的制约。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此意。因此,作为人体生命,虽有自己的根本规律,而这些规律必定是以自然和社会的更高层次的规律为依据。因此,养生之“道”就是天―人,社会―人,人体自身的身―心三层次宇宙整体求得和谐之“道”。 “德”在古代与“得”字相通,有“得到”的意思,几经衍变,发展为专指人对“道”认识、理解的水平,以及自身行为符合“道”的程度。因此,所谓“道德”,简言之,即指客观规律同主观认识的统一。对练功者来说,就是强调要深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并身体力行,使自身的行为与自然同步,同社会协调。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活动是在宇宙万物生生化化的背景中进行的,“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内业》)。这里所谓“精”,即指“气”中精华。故《管子》说:“精也者,气之精华也”。也就是说,人同世界万物一样是“气”或“气”之精华所生成。既然万物与人同源,那么,人的生命活动和宇宙万物自然就有着内在联系。既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只是宇宙万物总规律的一部分,那么,大宇宙的变化必定要影响小宇宙(人体生命)的变化。因此,古人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生,长生久视”(《黄帝内经》)。“顺四时”和“适寒暑”就是要求人体的生命活动应该顺应宇宙变化规律。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正是时病发生的外在原因,故要求养生家能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也就是说,要了解自然变化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制订养生的策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前一句是说养生之道要避开大自然对人的不良影响,而后一句则是发挥、利用天对人的良性效应。通观《黄帝内经》,几乎没有一处不是把“人”同“天”之间的和谐、协调作为养生第一要素的。因此,之所以说:练功关键处不在功夫中,这就是道理之一。 气功经典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运动是在社会环境背景下进行的。人与同类间的联系,导致了人类行为准则的建立。中医理论认为:致病的因素有二,一为外环境的异常,即所谓“六淫”――风、寒、暑、热、燥、湿;一为内环境的变动,即所谓“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付前者的干扰是增进人、大和谐,已如前述。而对付七情的干扰,儒家主张加强自我修养:“以礼制心”,认为“人生而有欲,欲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故制礼以分之,以养人欲,给人以求。”法家则劝人从善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道”。“凡道无所,善心安处”,道只有善良的人,品质端正的人才能理解道、认识道、留住道。“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至”(《管子》),行为不端正,德就难以领会,身体不安静,心绪就难以控制。如能端正行为、修练德行,那么,像天地那样的大仁大义(“大德”)就会源源而来。很清楚,抗七情的根本办法在于:“正行”、“善心”、“心静”、“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使行为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因此,古代养生家都很注意情操的修养,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这也就是我们所说过的“练功关键处,不在功夫中”的道理之二。 至于人体小宇宙的心一身统一,“心全于中、形全于外”,更是气功的核心内容,然而它必需在“人与天”、“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协调的背景下进行才有价值。“人与天”之间的和谐固然不易,但要做到“人与社会”的协调则更困难。因此,加强精神文明的修养,自然就成为今天练功者的功外“第一功”。 起居的协调 起居饮食为养生的重要因素。古人养生,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外,尚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形与神俱而终天年,度百岁乃去。”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方》表达得更为深刻:齐威王曾问大气功家文执,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文执回答说:“为道三百篇,而卧最为首”。他认为饮食很重要,但睡眠更重要,睡眠之于饮食,就像火之于金。金经过火的冶炼之后,才能闪闪发光。一夜不眠,百日难补,饮食消化也就不好。所以练功者都很注意睡眠。古代的大气功家王期认为,练功与适当的营养配合,可使人长寿:“朝日月而翕其精光,食松柏饮走兽泉英可以却老复壮。”采食日、月精华,吃松子柏实,饮走兽的乳汁,可以返老还童。另一名大气功家师祭也说:“饮食五味,以志其气,目明耳聪,皮革有光,百脉充盈,阴乃□生。”正常的饮食能充盈百脉,润泽皮肤,益生气血,使人健康。至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把气功训练要素归纳为“五调”,即调心、调息、调形、调饮食、调睡眠。饮食和睡眠都作为气功训练的要素。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五调变成了“三调”,后二调被忽视了。虽然练功对饮食无须苛求,只要清淡可口、不暴饮暴食、营养充足即可,但对于特殊练功的“进补”或“辟谷”则应多加小心。 “进补”应在有经验的医生和教师指导下进行。如前所说,气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压抑中解脱“元神”的一种锻炼。元神的解脱,使代谢活动处于优化状态,其中包括消化吸收功能也会更好些。正常的饮食不会出现营养缺乏问题,因此,“进补”只有在医生认为需要时慎行,因“进补”不当引起阴阳失衡而损害健康的例子历朝皆有。 至于“辟谷”,更是应该慎行的措施。有人认为不吃饭就是辟谷,而辟谷就是高级功法,这是不正确的。辟谷是不吃饭,但不吃饭并非辟谷。辟谷是某些功法训练到一定阶段时的一种暂时生理现象。不是强制的不吃饭。什么样的功法、什么样的阶段才有此需要,须有明师指导,千万不可妄为。常常听说某人练了几天功或听了一场报告就“辟谷”了,经检查发现,其中不少人是因为气机紊乱而造成内分泌失调、不思饮食的缘故。 睡眠与气功关系的研究较多,宋代陈抟以后,卧功风靡一时。有些功法讲究子、午功,半夜起身习练。但是卧功和睡眠不是一回事。有些人练习卧功时不知不觉地睡去,这并不好,最好还是收功后再睡,以免造成了日后昏睡的习惯。夜半起身练功是取“ 一阳初动”(子时)、气机活跃,以提高练功效率的一种练法。但是,这对白昼工作的人们不一定有利。特别是夜半2~3时功毕就寝,而不多时鸡鸣五更,必须起身了,难以睡踏实。睡眠不足,不仅妨碍工作,且有损健康。当然,对于有充分时间休息的人们,则另当别论。 伟大的医学家、气功家孙思邈说:“衣、食、寝、处皆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意思是说,只有按季节变换相应的衣着和饮食者,才能算彻底了解养生之道。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一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学,诚可悲夫! 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以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这里讲的是饮食卫生的重要性:适宜的饮食可以使人健康,而如果能运用饮食治疗疾病,那就是深得养生之道的良医了。相反,如果不懂得服药应该禁忌的食物,就很难治好病。孙思邈还同时提出:①进食时,饿了才吃,渴了才饮,不要勉强。②饱时不可太饱,要饱中有饿;饿时不可太饿,要饿中有饱。过饱伤肺,过饿伤气。③不要吃太咸、太酸,因为咸伤筋、酸伤骨,因此,饮食最好清淡些。④吃饭前,须先除烦恼;吃饭时,不要说话。 关于性生活,正常的练功活动并不主张禁欲,科学地安排性生活反而有益于健康。反之,如若处理不当,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五十起居衰,六十耳目不聪,七十下枯上竭,阴气不用”。对于初习气功者而言,由于气功锻炼促进气机活跃,故得益初期,性欲较常旺盛,此时应非常注意节制,否则将损害健康。 教师的指导 气功锻炼,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十分重要。尽管有些功法相当简练,但由于所涉及的是精神一物质间的关系,因此,间接接受文字或语言传达时往往不很准确,再加上每位习练者情况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有经验的教师个别咨询,方能取得好成绩,并可避免出现偏差。 近10年来,随着群众性的气功锻炼活动的普遍展开,出偏差者也随之增加,虽然数目不大,但影响不小。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出偏,都是因为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引起的。 气功的学问有许多不在功法中。而且,各种功法虽然都有共同的要领,但也都有各自的特点。有些特点,或许只有有经验的导师才能体会得到。由他们指导,则学者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气功教师的职责,一是传授功法、功理,二是解答问题,三是“带功”。有些功法的习练过程,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有在教师指导下才能有效进行。例如中华气功进修学院培训指导教师的功法:“真气升华”,本功目的在于提高教师功力,对学习者既无动作的要求,也无意念的安排,全凭领功者的巧妙带功和学习者进入气功状态时的气路配合。其中的收获,却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因此,优秀教师的指导是练功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因人而制宜 诚如前述,入门功法如同辅助登山用的拐杖。有人喜欢“龙头大拐”,有人喜欢“轻便竹杖”,这就是入门功法千宗万派的社会原因之一。各门各派实在不必因此争得个水落石出,定要分出哪家功法的优劣输赢。练功,当然要求姿势准确,但是千万不要忘了:“调形”的目的是为“调心”优化服务的,气路的重要意义远在“形体”的姿势优美之上。即以《通天贯地功》(见《中国体育报》1991年6月12日)第三节为例,标准做法是,随着双手抱球状高举过头顶,然后双掌自头顶渐移胸前,最后移至脚面。在双掌由胸移至脚面时,须双腿笔直、低头弯腰。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样要求不算什么,但对于年过六旬的老人或高血压以及严重腰腿痛的患者来说恐怕就难以做到。即便勉强去做也一定不那么舒服。然而本节功的目的是为了自上而下打通气路,以达“运转乾坤”的目的,因此,只要尽“意”即可。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打弯、头部也无须如此低下。尽管这样一来姿势不怎么优美,但打通自上而下气路的目的却达到了,这叫做勿以“形”害“意”。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练功者来说,应该根据自身的生理特点进行锻炼。年轻人生性活泼,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智力也在开发、完善过程中。应该在选择合适的优秀功法锻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体育锻炼或刚健的武术演习,这对促进发育、改善体质大有好处。虽然,通常的流行功法在促进记忆力、改善专注力和抗分心能力方面卓有成效,但在增强体质方面则尚难独当一面。 中、老年人则不同,30岁以前,由于身体发育早已完善,但智慧的增进却还在蓬勃发展之中。“元神”正沿着“先天”的程序平稳地展开,但“后天”的识神却处于突飞猛进之中,“七情”干扰元神正常活动的情况频繁发生。特别在45~55岁之间的准老人阶段,他们由于阅历丰富,社会责任骤增,识神活动的强度仍在不断增加之中,因而,这种干扰就越发明显。然而,身体状况却正按照自然的规律悄悄地进入停滞阶段。在工作、生活的重担 下,对于相当多的人来说,正常体育活动的维持也由于时间的紧迫,而不知不觉地被忽视。等到发觉身体欠佳的时候,由于元神长期受七情的干扰,固有的“健康程序”已发生了代偿性的畸变。身、心两方面都已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害,功能过早地下降,早衰也业已形成了。少数人更由于主客观原因,未能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导致器质性病变。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一年龄段发病率高,甚至英年早逝的内在原因。对这部分人,指望通过体育锻炼来使元神和识神之间重新充分协调,以延缓衰老进程,是难实现的。但如能坚持每日10分钟的气功锻炼,则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其一,如前所述,这 一年龄段的人,时间紧张,习练费时不多的气功便于坚持。众所周知,再好的功法,不能坚持,则有等于无;其二,费时不多的功法(如《通天贯地功》)符合这一年龄段的生理、心理需要:身体的成长,早已停滞。防止和减少识神干扰元神的正常工作已成为维护健康的主要环节。因而,费时不多的优秀功法正好适合中、老年人的这种需要。 至于已步入老年行列的人们,无论在“形”还是“神”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衰朽。虽然,退出社会岗位之后,识神对元神的进行性干扰已大为减轻,但是整个“神”(包括元神)的活力也都下降,智力的衰退,记忆力下降,这是识神得不到元神涵养的缘故。“形”和“神”之间的沟通也因气、血的迟滞而受影响。因此,这一年龄段的锻炼目标是修复作为生命房舍的“形”,在调形为主的节律下清淡用意,安固元神。循序渐进地使元神从识神的记忆性干扰中摆脱,同时也使识神从安固中的元神得到涵养,形成缓慢但卓有成效的良性循环。气功锻炼在对神的保护方面很有效果,但在调形方面,老人需要节奏更慢、时间更长的形体活动以通调气血,在这一方面,太极拳和其他慢节奏的动静结合功夫效果会更好些。 老年人特别要注意不要过分偏爱静功。静功本为功中之本,进入高层练功阶段后无 一不以静功形式出现。此时,外形虽静如秋水,但体内气机的活跃却胜似阳春三月。但对于大多数老人(不是全部)而言,偏爱静功并非因为功夫高深,而是因为身体疲弱而懒于行动。老年人形神之间的协调原本就已迟缓,神疲于内而形倦于外。习静时,外形固然“静”,但内气也不旺。过长时间地习静功,有时会因气滞而于不知不觉中“坐化”。因此,老人练功应动静结合,习静时间不可过长,切切注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