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观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观音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民间普遍信仰的佛教神明。旧时梨园业、影戏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碉。为中国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与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合称“西方三圣”。为阿弥陀佛左胁侍。观音,本译作观世音,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佛经谓其神通无边,众生受难之时,只须念诵其名,即能解脱困厄。《妙法莲花经?普门品》云:“观世音菩萨,称名,即时观其声音,皆得解脱。”故名。唐时,为避太宗李世民之讳,而简称其“观音”。又因其观机往救,自在无阂,故又称作“观自在”。观音来源于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一说为转轮王太子不朐、尼摩;一说为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王威德之子,名宝意、宝尚。佛教传入中国后,民间则传其为妙庄王之女妙善,或为马郎妇等,佛教称观音有33化身,救12大难,根据需要变换性别、身分。唐朝以后,寺院及民户所奉之像多为雍容高贵的妙龄女郎。相传观音显相于浙江普陀山,在此作道场说法。据称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日,六月十九日为其成道日,九月十九日为其涅?日。佛门弟子及善男信女多在此对其朝拜祭祀,民间妇女尤其推崇“送子观音”。凡祈求子嗣的妇女,皆对其虔诚祀奉,焚香秉烛,顶礼膜拜,于是各地都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祭祀风俗。如浙江西部一带的“观音会”、福建、台湾的“观音妈生”、安徽一带的“请观音”等。民间传说观音云游华阴县,发现将有灾难降临,遂以佛光为幕,竹叶为影,端坐蒲团,亲自演唱,吸引众多百姓,使他们免于灾难。其演唱的方式启迪了后人,遂发明了影戏。因此,旧时北京影戏业西派奉观音为祖师。又传观音有33化身,亦男亦女,故梨园业中负责为旦角(男扮女装)的化妆师,也奉观音(南海观音)为祖师,作为行业神碉供奉。 佛教菩萨名。全称“观世音”,唐时因讳李世民名,略为“观音”,又称“观自在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据《悲华经》所记,观音本为删提岚世界转轮王之长子,出家修道时曾发愿说:“愿我行菩提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法华经?普门品》也将观世音描写成大慈大悲、神通无比的菩萨,“若有持观世音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甚至女子求子,称其名号, “便生福德智慧之子。”因此,观世音成了佛教诸菩萨中最得人们信仰和崇拜的菩萨。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些寺庙中便立有观世音的造像,隋唐之后更盛。寺庙中观音菩萨常作女身,所为姿态则有多种,或手持净瓶、杨柳,身披长巾,称“杨柳观音”,或正观水中月影状,称“水月观音”,或称千眼千手观音、送子观音等等。相传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成道日是夏历六月十九日,涅?日为夏历九月十九日。中国古代还流传着许多观音救世救人的故事,《冥祥记》载晋沙门释开达去北方采甘草,不幸被羌人抓获,关进栅栏中,将被烹食。这时,开达默诵观音经多遍,天将曙时,忽见一巨虎遥逼羌人,羌人逃散后,虎又以利齿撕咬栅木,开达于是得以穿栅逃走,免于一死。又《梁高僧传》载,晋山阳寺中一位僧人一日乘小船湖中,突遇狂风,小船眼看要被大浪吞没。这时,僧人一心口诵观音名号,不久,便有一条大船顺流而来,僧人于是搭乘该船安全到达彼岸。上岸后,大船一眨眼工夫消失得无踪无影。现在许多佛寺大殿中,正面供奉释迦佛像,背面则供奉观音菩萨像,足见观世音在信众心目中的地位。 仁慈女神观音,源于佛教中的一个男性菩萨Avalokitesvara (即观世音)。在西藏所传的佛教中,他是达赖喇嘛的化身。“观世音”一词的意思,是“听着全世界的声音”。印度和西藏艺术中的观世音,是按印度的美学观点来描绘的,所以他有着女性柔软的曲线与丰满的胸脯。大概是由于这样原因,人们就把他当成了女神(约从公元九世纪开始),然而,绘画中上身不那么掩饰的男性,比起同样社会背景下这种装束的女性来,的确要多得多。 观音常被描绘为圣母的姿势,手臂上抱着个儿童。与她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抱着花瓶的童子与一个手拿杨柳枝的童女。在中国南方沿海,对她的崇拜常与对妈祖的崇拜相混同。妈祖是渔民与船夫信奉的女神,对她的崇拜至迟从十一世纪就已开始了。由于姓的发音相同,她还被人们当作关公的妻子。有关观音如何战胜吕洞宾,吕洞宾对她除了生气外只好忍耐的传说,在中国非常流行。 观音:中国的圣母 还有的传说,讲杨柳枝是如何进入花瓶,变为无价之宝的。杨柳枝由此可以转意为“妓女”,这也是为什么妓院区被称为“花街柳巷”的缘故。 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梵文的意译。本译作观世音,因唐人避 “世” 字讳,略称观音,玄奘译 《心经》 时,改译观自在。佛经说此菩萨为广化众生,示现种种形象,名为 “普门示现”。《法华经?普门品》说有33身; 《楞严经》 说有32应 (即应化身),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通常与大势至同为阿弥陀佛左右胁侍,合称“西方三圣”。 即观音菩萨,是佛国众菩萨中的首席菩萨,应叫“观世音”。由于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观音菩萨在民间几乎家喻户晓,人们普遍认为民间众生受苦受难时,念诵其名,菩萨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刻前往解救。 在民间,观音菩萨的信徒以妇女居多。民间传说的观音菩萨有很多形象,如南海观音、送子观音、披发观音、白衣观音、长带观音、渔篮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这其中都有不同的意义和故事传说,以千手千眼观音的传说最多。 民间传说的妙善公主出家的故事就是与千手千眼观音有关,并由此认为观音菩萨的故土在天津蓟县一带。传说大约在东周时期,蓟县有个兴隆国,国王极想求一子,但前两胎均是女孩,到第三个时仍是女孩子,国王虽不高兴,但见到三公主长相可爱,便请道士为其测了生辰八字,并起名妙善。妙善自幼念经诵佛,16岁时,其父为她在邻国选一佳婿,妙善不从,逃至无终山修行去了。国王派人将其抓回,贬为庶人,妙善仍不从,其父一气便将她杀死。这时正巧赶上佛祖释迦牟尼游历无终山,遂把她救活,之后引到山上白雀寺修行。国王听说公主复活又进山中修行,派人又把白雀寺烧毁了。由于妙善藏在莲花之中,死里逃生。国王以为公主死了,从此便不再追问此事。公主修行后,常在海河及渤海边上搭救遇难之人。10年后,其父重病不能治,妙善化作小童,告诉国王的亲人们,只要他们当中有人把自己的双手剁下,双眼挖出,才能救国王一命。可是众亲人当中,没有一人肯这么做。最后,妙善自己剁下双手,挖去双眼,才救活父王。 大悲院 国王病愈后,得知是妙善救了自己的性命,遂到无终山还愿,并下令国内最好的石匠、铁匠雕塑一尊“全手全眼的观音妙善像”。工匠们在慌乱中,把“全手全眼”误听为“千手千眼”。于是最后雕塑成一尊千手千眼的观音像,这就是今天佛寺中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法相。天津的独乐寺、大悲院,就是以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 旧时,民间还普遍供奉南海观音,以保家人平安。差不多每家都有不同规格的佛堂,供奉南海观音的彩色神像画轴,其形象是南海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光脚,手中托一净水瓶。其头上有大鹏金翅鸟。右上方(与大鹏金翅鸟平行)是一韦驮抱金刚杵。莲花座台两边是善才和龙女,他们的下面均是蓝蓝的海水。据说供奉南海观音与天津为滨海之地和移民多为南方人有关。 佛教界将农历二月十九日定为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日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出家日。届时,善男信女都会拥入大悲院、独乐寺和天后宫,焚香上供,叩首朝拜。大悲院的僧侣们还要举办大型法事活动,统称“观音香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观音崇拜渐渐在民间减少。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观音神像除独乐寺外全部被毁。20世纪80年代大悲院重新修复,民间对观音的祭拜才又兴起,但居民家中已无旧时那种神像了。有的家庭开始供奉一种瓷制的观音菩萨塑像,按时焚香朝拜。在民间诸多的护身符中也多带有观音菩萨的法相。 观音菩萨是佛教诸神中在民间影响最大、信仰最普遍的神。一般寺院均有观音殿,或在大雄宝殿内供观音像,还有单独的观音庵、观音堂,许多人家中也供奉观音像,常年焚香膜拜。信仰观音,主要有两个意愿,一是求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二是祈子。每年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分别为观音诞生日和成道日,妇女们结伴给观音烧香,有的善男信女为表示虔诚,在这三个月的初一至十九日忌荤食素,称“观音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