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规律的服饰成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规律的服饰成语分类:【风俗文化】 (1) 现象 ①战争 墨? (dié)从戎: 从戎: 从军。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故墨之。”墨: 加黑色。据《仪礼?丧服》记载:“丧服,斩衰裳,苴?,杖,绞带。”汉郑玄注:“麻在首、在要(腰)皆曰?。”?是古时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古代丧服为白色,但当时晋文公尚未发丧,襄公不便穿白麻孝服出征,故将孝服染黑。此后如居丧期间从军者,服黑色,谓之“墨?从戎”。指服丧期间参军。 披甲持兵:甲:《释名》解:“铠或谓之甲,似物孚甲以自御也。”甲初为皮质,后有青铜及铁质。甲片用绳组连起,是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语出汉荀悦《汉纪?高祖纪》:“群臣皆曰: ‘臣等披甲执兵,多者百余战。’”身穿护身衣,手握武器,全副武装的样子,指做好战斗准备。 披袍擐甲: 披: 穿。擐: 套。甲: 铠甲,护身衣。元无名氏《鞭打单雄信》三折:“俺元帅遇难逢危,迭不的披袍擐甲。”穿上战炮,套上铠甲,军服穿戴整齐,谓做好战斗准备。 缮甲治兵: 缮甲: 修治铠甲。语出 《诗经?郑风?叔于田序》:“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古代甲为皮质,用绳组串起,修缮铠甲,使其坚固,谓做军事准备。 躬擐甲胄: 擐: 穿。甲胄: 古时将战士用的铠甲和头盔。据《商书?说命》载:“惟甲胄起戎。”注:“甲铠,胄兜鍪也。”古之甲胄皆用犀、兕制成,秦汉始用铁,始有铠甲与兜鍪。语出《左传?成公一三年》:“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指亲自穿上铠甲和头盔。铠甲、头盔为军戎服饰,都是战场上的护体之物。“躬”有亲自实行之意,表明了穿着甲胄之人的身份本不必亲自上阵厮杀。此成语比喻长官亲身督战。 投袂荷戈:戈:兵器。语出《梁书?元帝纪》:“幕府据有上流,实帷分陕,投袂荷戈,志在毕命。”挥起衣袖,扛起武器。服饰动作是人心理的外在表现,挥动衣袖表明了一个人的决心已定。此典形容决心为国效命。 解甲归田:甲:古代将士作战时穿的护身衣。欧阳山《三家巷》二一:“可是北伐困难重重,知道那一天才是回家之日――解甲归田呢! ”脱掉铠甲,回家种田。谓武将退伍回乡务农。 解组归田: 组: 以组缀甲。古代铠甲用皮制成,并且一片片以绳组连接。《野叟曝言》一一八回:“只消婆婆亲写一书,说爹爹因富贵已极,欲解组归田,而意不能决,必得舅公一劝,同为五湖之游。”解去系住甲片的绳组,即卸掉铠甲,回家种田。指武将退伍回乡务农。 解甲释兵: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明无名氏《伐晋兴齐》四折: “解兵释甲,社稷宁谧,黎民乐业。”放下武器便失去了战斗力,卸下铠甲便没有了防御措施,表明已无心恋战。比喻不再战斗。亦作“解甲释兵”。语出《东周列国志》六七回:“庆氏有马,惊而逸走,军士逐而得之,乃尽絷其马,解甲释兵,共往观优。” 卷甲束兵: 卷起铠甲,收起兵器。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师轻而无礼必败。”晋杜预注:“谓过天子门,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接受天子检阅部队,过天子门时没有卷起铠甲收起兵器,被认为是对天子的不敬。而无礼之人必定要吃败仗。 ②交往 冠盖如云: 冠: 官宦的首服。根据不同官职所戴的冠也有所区分。盖: 古代官员所乘的车上遮阳蔽雨的篷顶。冠盖泛指官吏。如云:好像云雾集聚。指许多官吏士绅聚集在一起。语出汉班固《西都赋》: “绂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服饰能够表现人的身份和地位,此成语即以冠帽和车骑代表了官吏和士绅,形容官员云集在一起的盛况。 衣冠辐凑: 衣冠: 古时平民戴巾帻,士以上才戴冠,衣冠连称,指卿大夫的服饰,引申指世族士绅。辐辏: 车辐辏集于毂上。唐杨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 “金城北峙,玉关西侯,山泽骈罗,衣冠辐辏。”此成语比喻达官、显贵集聚一处。 衣冠云集: 衣冠: 古时卿大夫的服饰,引申指世族、士绅。云集:如云之集,极言人多。明梅鼎祚《玉合记?还玉》:“丹墀下玉帛星联,绮席上衣冠云集。”士绅如云一样多,比喻达官、显贵聚集在一起。 冠盖相望: 官吏戴的帽子和坐的车子互相看得见。盖: 车篷。语出 《战国策?魏策四》: “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形容使者或官员往来不断。 ③聚集 金钗十二: 钗: 女子的发饰,两股制成,插入发中固定发髻。语本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十二是约数,形容多。指女子的首饰繁多。此处又以女子的发饰指代女子,所以“金钗十二”亦泛指人姬妾众多。 履舄(xì)交错: 履、舄: 据《释名?释衣服》解:“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复其下曰舄。舄,腊也,行礼久立地或泥湿,故木复其下,使干腊也。”此处履舄泛指鞋。语出《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古人入室脱鞋,席地而坐,所以门前有鞋子杂乱地放在一起,形容了宾客众多。此成语又以杂乱无章的鞋履形容男女杂坐,不拘礼节的情状。 赭衣塞路: 赭衣: 《荀子?正论》曰:“杀,赭衣而不纯。”清王先谦注: “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赭衣是赤褐色的衣服,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赭衣,囚服也。”因古代的囚衣多为赭色,赭衣也借指囚犯、罪人。语出《汉书?刑法志》:“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街道上满是穿赤褐色的衣服的人,形容囚犯之多。亦作“赭衣满道”。 张袂成阴: 袂: 今泛指衣袖,据《礼记?深衣》载:“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在深衣制中,袂指袖子下垂的部分。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袂,掣也,掣,开也。开张之以受臂屈伸也。”说明肥大的袖子便于肘臂的屈伸。语出《晏子春秋?杂下九》:“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以宽大的衣袖作比喻,张开袖子便形成一片阴天,说明衣袖相连,因以形容人多。 连衽成帷: 衽: 衣襟。据《尔雅?释器》记载:“衣丙谓之襟。”宋邢?疏:“衣丙名襟,谓交领也。”帷: 帷幕。语出《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衣襟可以连接成帷幕。此成语以夸张的手法通过服饰形容城市繁华,人口众多。 (2)规律 ①正反 颠倒衣裳: 衣裳: 据《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上衣下裳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服饰制度。语出《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天还未亮的时候穿衣,在昏暗中将衣裳穿错,把形制完全不同的上衣和下裳颠倒,形容匆忙失序。又《后汉书?皇后纪序》:“爰逮战国,风宪逾薄,适情任欲,颠倒衣裳,以至破国亡身,不可胜数。”皇后和姬妾的地位分明,就如同上衣而下裳不可颠倒穿着一样,穿错就违背了基本的服饰制度,以此说明了事情的本末、贵贱不可倒置的道理。 绿衣黄里: 语本《诗?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古时颜色分正色、间色,正色为纯色,而间色为两色相间的杂色。古人重正色而轻间色。《礼?玉藻》曰:“衣正色,裳间色。”唐孔颖达疏引南朝梁皇侃语: “正色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古人穿衣裳上衣为正色,下裳间色,正色为表,间色为里。穿衣时黄为正色,绿为间色,本应黄衣绿里,而诗中所写绿衣黄里,将正色、间色颠倒,违背了常理。因此“绿衣黄里”形容正邪不清,贵贱倒置。 冠履倒置: 帽子穿在脚上,鞋子戴在头上。语本《史记?辕固生列传》:“冠虽敝,必加于首; 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冠此处泛指首服,履泛指足服,鞋。帽子无论多么破陋也是戴在头上的首服,鞋子即便崭新无比也必须踩在脚下,这是冠履上下分属的性质决定的。而“冠履倒置”违背了穿着的方式,鞋帽倒置比喻上下颠倒。亦作“冠履倒易”。语出 《后汉书?杨赐传》:“冠履倒易,陵谷代处。” 章甫荐履:章甫: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载:“章甫,殷冠名也。甫,丈夫也,服之所以表章丈夫也。”章甫是成年男子戴的黑色布冠。语出汉贾谊《吊屈原文》:“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李善注:“冠当加首而以荐履,到上为下,故渐不可久也。”冠帽是首服,不论从服饰形态还是服制规定都应戴在头上,而冠帽被踩在鞋下,必是违背规律,比喻上下颠倒。 郑人买履:事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反市,市罢,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鞋,宁肯相信测量出的鞋码尺寸,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穿鞋是否合适只有亲自试才清楚,而郑人却不懂得亲自去实践的道理。后用“郑人买履”讽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人。 ②轻重 倒裳索领: 裳: 下衣,裙。语本《邓析子?无厚篇》:“驱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槛,斯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起,中国的服制便是上衣下裳,领子在上衣,而倒转下裳寻找领子,比喻办事不得要领。 隔靴搔痒: 语出《沧浪诗话?诗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靴,本为胡服,后为中原人的常服,多为皮质。隔着靴子搔痒,有一层皮革相阻碍,定不能直接而又彻底地解决问题。此语以生活中常见的服饰事例,贴切、形象地说明了做事不切实际,劳而无功的现象。后也以此语比喻说话、作文、做事不中肯,没有抓住要害。 提纲挈领:纲:渔网的总绳。挈:提起。领:指皮衣服的领子。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又《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谓提起渔网的总绳,拎住皮衣的领子。抓起总绳可以拉动整个渔网,拎住领子能够提起一件衣服,这都是事物的关键。比喻抓住要领,或把问题简明扼要地提示出来。 振裘持领: 振: 提起。裘: 皮衣。语出汉杨伦《上书案坐任嘉举主罪》:“臣闻春秋诛恶及本,本诛则恶消; 振裘持领,领正则毛理。”要提起一件皮衣服,必须拎住衣领。比喻做事要抓住关键。 以剑补履: 语出唐李观《上陆相公书》: “诚用之未当,令骥捕鼠,则何由得也;以剑补屦,则无由克也。”本来用针线就可以修补好的鞋子,却用宝剑。宝剑虽好,但不能实现补鞋的要求。因此喻方法不当,达不到预期效果。 冬裘夏葛:裘:兽皮制成的毛向外的冬衣。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裘》曰:“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诗经?豳风?七月》云: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唐孔颖达疏: “取狐与狸之皮为公子裘,丝麻不足以御寒,故为皮裘以助之。”可见裘为冬季御寒衣物。葛是植物名,茎皮纤维可织成葛布。语本《公羊传?桓公八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此成语中“葛”与“裘”相对应,指用葛布制成的葛衣,其质轻薄,常作夏衣。冬季御寒的皮衣和夏季轻薄的葛衣,是符合不同时令和气候的服装,“冬裘夏葛” 通过不同季节穿的不同服装说明了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而采取相应措施的道理。后比喻因时制宜。 度身而衣: 语出《墨子?鲁问》:“子观越王之志何苦?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自封为哉? ”每个人身材不同,要量度自己的身材来穿衣,比喻估量自己的实际能力而行事。 ③多寡 集腋成裘: 腋: 指狐腋下的毛皮。语本《慎子?知忠》: “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腋也。”狐腋下的白色毛皮少而珍贵,但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因以“集腋成裘” 比喻积少成多或集众力而成一事。 众毛攒裘: 攒: 积聚。裘: 皮衣。将许多碎片毛皮积聚起来,可以缝制成皮衣。比喻积少成多。《西游记》六九回: “行者道: ‘兄弟谨言。此间乃西方国王,非尘俗也,亦非轻抛弃也。’常言道:‘众毛攒裘。’要与本国之王治病哩。医得好时,大家光辉。” ④正邪 朱紫有别:红色和紫色区分得清楚。语本《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何晏集解:“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以邪好而乱正色。”儒家倡导礼仪规则,孔子厌恶以紫色取代红色。这是颠倒是非曲直的表现。比喻正邪美恶不相混淆。 ⑤真伪 冠冕堂皇: 堂皇: 很有气派的样子。冕: 古代帝王、贵族、卿相祭祀时的首服,戴的场合气派、庄重。冠: 是贵族、儒者的首服。古人重视戴冠,有“不冠不见”的说法,另外冠也不能随意摘下,它往往代表了一个人的尊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八四回:“无奈他的老斗阔,要抬举他做统领,那些兵弁,就只好对他站班唱名了,他自己也就把那回身就抱的旖旎风情藏起来,换一副冠冕堂皇的面目了。”冠冕为古代有身份的人的首服,是地位尊严的表现。“冠冕堂皇”形容表面庄严体面、光明正大的样子。 张冠李戴: 语出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二: “俗谚云: ‘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有人作赋云: ‘物各有主,貌贵相宜; 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张公的帽子戴在李公的头上,帽子没有各归其主,比喻弄错了对象和弄错了事实。 ⑥因果 长袖善舞: 凭借长长的袖子,舞蹈就容易更好看。语出 《韩非子?五蠹》: “鄙谚曰: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 ”舞蹈时,舞者体态婀娜多姿,裙衫也随着身体的舞动而摇曳,长袖尽显飘逸之态。傅毅《舞赋》书:“华严飞?,长袖交横,体若游龙,袖如素握。”舞者穿着大袖子的衣衫,佩有装饰性的飘带,身姿如游龙,衣袖似虹霓。借助长袖衣衫舞蹈,可以尽显优美的舞姿。后比喻有所凭借,事情容易成功,后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