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警示名言与服饰语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警示名言与服饰语汇分类:【风俗文化】 爱戴高帽,自受圈套: 爱听别人的奉承话,自己终会上当受骗。 ――清牛树梅《天谷老人小儿语补》 爱毛反裘,甚无谓也: 因爱惜皮袄的毛就把板皮穿在外面,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 饱肥甘,衣轻裘,不知节者损福; 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 饱食甘美的食物,身着轻暖的衣服,不懂得节约就会失去幸福的生活; 广泛地聚敛财物,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不懂得适可而止必将灭亡。 ――宋林逋《省心录》 饱暖非天降,赖尔筋与力: 衣食并不会自动从天而降,要依靠勤奋努力才能获得。 ――明刘基《田家》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让百姓吃饱穿暖,还应该向他们施教,否则,只知道吃饭穿衣,那他们的行动就与禽兽相差不远了。说明教育和学习文化、懂得礼节的重要性。 ――《孟子?滕文公上》 布帛不足,衣服毋度,民必有冻寒之伤,而女以美衣锦绣纂组相稚也,谓之逆: 纺织品不足,衣着服饰又不节制,百姓定然缺衣受冻,而妇女们却以浓妆艳抹、服装奇异华丽竞相炫耀,这就叫与法令的要求背道而驰。 ――《管子?重令》 布衣儒生例骨立,纨绔市儿借瓠肥: 老百姓和读书人向来都是瘦得像个骨架子,富家子弟则个个像葫芦一样肥胖。揭露当时社会的现实,引人深思。布衣: 穿粗布衣裳的人,指平民。儒生: 读书人。例: 向来。骨立: 站着像是一个骨头架子。瓠: 葫芦。 ――宋陆游《书叹》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做个平民百姓,平安地生活,以终老此身; 皇帝的恩宠和爵禄,哪里能够依靠呢! 表现出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和对“宠禄”的蔑视。 ――三国阮籍《咏怀》诗之六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平民百姓相交往都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说明国际交往不能互相欺骗,应以礼相见,以诚相待。 ――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城中喜好梳高高的发髻,城市附近的人就会把发髻梳得一尺多高;城中时兴描画宽广的眉毛,城市附近的人们就将眉毛画得有半个额头宽; 城里人穿的衣服崇尚宽大的衣袖,城市附近的人们就会把整匹布拿来做衣袖。比喻上行下效,并且还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地不知暖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指斥富贵人家暴敛横征,穷奢极侈,他们享用的地毯是掠夺人民的衣服织成的。这两句话警告他们应该少一点剥削。 ――唐白居易《红线毯》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贪官污吏如狼似虎,逼迫灾民典桑卖地缴纳官租,农民土地都没了,明年的衣食靠什么呢?表达了诗人“伤农夫之困,揭官吏之贪”的爱憎情感。告诫贪官不要剥削穷苦百姓。 ――唐白居易 《杜叟》 蜂刺入怀,解衣去赶: 蜜蜂飞到人的怀里,要赶快脱衣去驱赶。喻指祸患临头,要学会保护自己。 ――元施耐庵《水浒传》 服不美,人不汝尤;德不美,乃汝之羞:衣服不漂亮,人们不会责怪,但如果品德不好,则是应该引以为耻的。 ――明方孝孺《杂铭?衣》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在瓜地里行走,不要提鞋子; 在李树下走,不要整理帽子。比喻人应避免嫌疑。 ――《乐府诗集?相和歌词?君子行》 华衮灿烂,非只色之功: 华美灿烂的古代礼服,并非是由一种色线缝制的。 ――《抱朴子?博喻》 侯服玉食,败俗伤化: 生活穷奢极侈,会伤风败俗。 ――《汉书?货殖传》 狐裘?猛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狐皮袍子散乱蓬松,一个国家有三公,我究竟该听从谁的呢?意谓政出多门,不知所从。 ――《左传?僖公五年》 君着狐貉温,转使腰肢懒:虽然穿着上等皮衣,身上温暖,但会使人变得懒惰。 ――明钱秉镫《田园杂诗》 节衣缩食勤耕桑:在吃饭穿衣上应尽量节省,并且要勤恳地从事农桑之类的田间劳动。 ――宋陆游《秋获歌》 金银珠宝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宝不器: 告诫人们应保持清净淡泊不慕奢华的生活作风。 ――《六韬?盈虚》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天气寒冷,身上衣衫单薄,多么希望天气暖和一点儿,然而又担心炭卖不出去,一心盼望天气寒冷再寒冷。 ――唐白居易《卖炭翁》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痛苦和气愤的是年年用金线绣花,都是在为别人制作新嫁娘的衣裳。 ――唐秦韬玉《贫女》 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苦战磨难身子,人自然是憔悴的了,寒衣就不要做得肥了,应做得窄些紧身些了。 ――唐白居易《闺怨词》 两袖清风精利儿光,抵多少衣锦还乡:一身洁白没有一丝儿污浊,超过了许多大富大贵荣归故乡的人。比喻清廉高尚。 ――明冯惟敏《河西六娘子?知止》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根据自己的肚量决定吃多少东西,根据自己的身材决定穿多大尺寸的衣服。喻指人应有自知之明。 ――《墨子?鲁问》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嫫母穿锦衣,西施背柴禾。诗句以丑者得意,美者见弃,暗刺统治者良莠不分、贤愚不辨。 ――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 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富贵人家子女头上的两个发髻,要抵得上几个乡农民的租税。 ――唐郑邀《富贵曲》 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 为什么那些辛勤地纺织着洁白绢绸的人,自己却穿着破烂的衣服? ――唐孟郊《织女辞》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如果提着皮衣的领子,弯曲五指而抖动,数不清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并告诫人们凡事要抓住根本。 ――《荀子?劝学》 上好紫则下皆女服,上好剑则士皆曼胡: 皇上喜欢华贵的衣服,人们就个个穿漂亮的女装,皇上喜欢挂刀佩剑,人们就个个佩带长戟。喻指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说明居高位者必须慎其所好。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四》 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审定法度,节用服饰,节制财政支出,禁止奢侈腐化,这是治理国家的当务之急。 ――《管子?八观》 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 空说食物永远不会饱,空说衣服不免受寒冻。比喻不能只说空话不干实事。 ――唐释寒山 《诗三百三首》 食不重味,衣不杂采: 形容生活简朴,衣食不求丰富多彩。 ――唐魏征《群书治要?贾子》 食可饱而不必珍,衣可暖而不必华:吃得饱不求吃珍馐美味,穿得暖不求华丽讲究。告诫人们生活要俭朴。 ――《史典?愿体集》 食充虚,衣御寒,则足以养七尺之形矣:有食充饥,有衣御寒,就足够养活身体。指人不应过分贪求。 ――《淮南子?汜论训》 食不偷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 不要以苟且偷生的行为换取舒适的生活。 ――《楚辞?九辩》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只有节衣缩食才能使人终年温饱。告诫人们应该节约。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衣食者民之本也,稼穑者民之务也: 穿衣吃饭是人的基本需求,播种收获是人的基本劳作。这是在告诫人们只有勤于农事,才能得以温饱。 ――汉桓宽 《盐铁论》 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山西村的乡民保持了简朴的良好风尚。从而告诫人们一个道理:只有生活简朴,才能保持和传播良好风尚。 ――宋陆游《游山西村》 衣不求华,食不厌蔬: 衣着要俭朴,食物要清淡。 ――宋王安石《长安县太君墓表》 衣不洗则垢不除,刀不磨则锋不锐: 衣服不洗污垢不会除去,刀剑不磨锋刃不会锐利。比喻人不改过不会进步。 ――清洪仁?犊说杏栈舐邸芳/p> 衣冠不整,则宾者不肃:衣冠不整齐,那么宾客就不会严肃。 ――《管子?形势》 与狐议裘,无时焉可: 跟狐狸商量制作狐皮大衣,什么时候能成功呢? 比喻跟对方商量要损害对方利益的事情,绝难办成。喻谈话不看对象。 ――汉王符《潜夫论?述赦》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给远方的丈夫寄去御寒的衣服,又怕丈夫不回来了,不寄又怕丈夫挨冷受冻。 ――元姚燧《越调凭阑人?寄征衣》 愿为合欢带,得傍君衣襟: 我愿意作一条合欢带,以便能够依傍在你的身旁。表达了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明何景明《捣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