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训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训诂

分类:【传统文化】

早期单称为训、诂(又作故),后称为训诂、训故、诂训、故训等,今通作训诂。传统语文学学科名。古代认为,训诂是用当时通行易懂的语言,解释因时地相隔而难以明白的语言和古书的字词语句以至段落篇章的意义,目的主要是“通经致用”。近现代认为,训诂是用当代通行易懂的语言考求解释古书(以汉魏以前的古书为主)中词语的意义,目的是为学习和研究古籍文献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关于训诂的历史、内容、方法、应用等的理论,叫做训诂学。训诂萌芽于先秦,奠基于两汉。其名称始于《尔雅》的“释训”、“释诂”两篇。西汉鲁国申培注解《诗经》时所著的《鲁故》,也被认为是训诂名称的来源之一。“训诂”二字连用则初见于《汉书?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汉书?艺文志》中又称“训诂”为“训故”:“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两汉不仅是训诂的奠基时期,而且是其第一个高峰,实践和理论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因主要是经学的附庸,难免存在着拘泥墨守、烦琐附会等弊端。魏晋至宋明时期,训诂发生了转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突破了两汉时以儒经为训释重点的局限,广泛的释字(词)注音的专著也多了起来。同时也能注重著作义理的发挥(如玄学)和真谛的揭示。清代尤其是乾嘉时期,训诂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实践上更达到了顶峰,而且至今仍未能超过,理论上的发微和建树也甚精甚多,为训诂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进一步阐释了它,使之完全脱离了经学而独立了出来并具有了科学的体系。当代语言学家王力、陆宗达对训诂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更为充分而深刻的论述,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另外,“训诂”在古代也常常用作书名。如西汉贾谊有《左氏传训诂》、东汉张衡有《周官训诂》等,仅表示广泛意义上的注释。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