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议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议婚分类:【传统文化】 两家商议结为婚姻。宋朱熹《家礼》明载“议婚”一目,把它看作是纳采前的必需步骤。宋人议婚的要点是:(1)讲究年龄。主张男女长大后才议婚,不主张幼小议婚,更反对指腹为婚,以此防止婚变,且稍革早婚之弊。(2)讲究当婚男女及其家长有无期以上丧。因为婚事议定之后一般很快就要成婚,而法律禁止丧中嫁娶。(3)讲究门当户对。(4)讲究人物相当,男女般配。有的人家还要调查对方的家教如何、婿或妇的性情如何。也有男方家长亲往相媳妇的。(5)男家讲究妆奁,女家讲究财礼。议婚过程中由媒人传话 ,议定的标志是交换婚书和下定礼。 蒙古族男女双方通过说媒等方式议定婚约的一种婚姻形态。这种形式在元代蒙古人中比较普遍。一般男方首先提亲,女方通过家族会议等形式决定是否接受男方的请求。有时父亲可以为儿子向女方求婚。“多求几遍才许给,就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要被人轻视。”这句似乎成为女方座右铭的古老谚语,充分体现了元代蒙古人的议婚习俗。以议婚决定婚约的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旧时,婚姻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议婚时,讲究“门当户对”和“命中相配”。男女双方,尤其是女方,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前不能见面,只好听天由命。议婚主要包括提亲、合八字、交鞋样、相亲、签红单、下茶礼等程序。 提亲。男方父母或小伙子看中哪家姑娘,就请媒人(俗称“月老”、“红言公”)或自家亲友提亲,弋阳也称“托媒证”,媒为媒人,证为舅公、叔公,到女方家提出成亲之事。媒人要向女方家介绍男方的家庭及其本人各方面的情况,并往返探询男女双方家长意见,从中说合。依俗无论请谁做媒人,都要给媒人送些礼物,如酒、肉、糕点等。媒人到男女两家,都被待若上宾,沏茶敬烟,酒食款待。一般说来,多为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说亲。提亲时,媒人还要替男家送给女家礼物,依古俗礼物为“活雁”,因为雁失配偶后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之意。 “合八字”。男方提亲后,如女方父母认为合适,就将女儿的出生年、月、日、时,用红纸写出庚帖,交媒人带回男方,男家收到庚帖后,再请算命先生推算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是否相合吉利。“合八字”是把男女各自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干、支数列出,按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说法进行合对。有的采取一些简便的方法:将男女双方的姓名和生辰写于纸上,分别放在两只空碗里,待深夜将两碗相隔浮于水缸内,第二天早上看,若两只碗靠拢了,即可,若两只碗没有靠拢,则不可。也有将“庚帖”压在神龛香炉下,三天或七天内全家诸事平安,没有出现意外事故(如打碗、跌跤、口角等),则证明“八字”相合。较为隆重的“合八字”仪式有:男家选好吉日通知女家,双方准备书庚。书庚时要郑重其事,父亲领孩子先拜天地,后拜祖宗,再拜请书庚先生执笔。在正堂设香案,摆好“龙凤庚帖”。书庚先生将男孩出生的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配成八个字(生庚八字),正襟上坐,润好笔墨,按顺序写在庚帖的上面,备礼专人送往女家。女家同样郑重迎入正堂,请书庚先生将女孩的“生庚八字”写在下面,称为“出大庚”,合四个字叫“中婚”,合八个字叫“全婚”,全婚视为美满婚姻。过“庚帖”时,男方送礼物到女方,并给女方压“庚帖”钱。“八字”合不上,婚事就免谈,据说这是决定夫妻双方一生休咎和后代繁衍的关键。“八字”合上了,则定期相亲。 相亲。俗称“看亲”、“看妹仔”。媒人约定男方到女家去见面。一般由男方父母、兄长陪同至女家,男女只见一面,互换信物,称“交彩”。婚事全操在父母和媒人手里,男女没有选择余地。清末民初有“调包”之事,即有些男人生得笨拙或相貌丑陋,或身有残疾找不到配偶,就请别人代替相亲,欺骗女方。也有以同样手段,女方欺骗男方的。男家到女家看望,主要了解女家的经济情况及姑娘的品德、相貌、健康状况、操持家务的能力等。男方相亲中意后,就约女家来“相郎主”。女方到男方去相看称为“踩家舍”,或叫“踩嫁场”,又称“看东家”、“查家”。有的是媒人陪伴小伙子到女家或约好某个地点(如圩上)与女家长辈见面,有的女方家长在约定的地点和小伙子接触,只是从旁边看看相貌和身体情况。相亲之俗至今仍是农村介绍婚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有一点不同,古代女子是不能去相看未来丈夫的。今天相反,多数情况是女孩在家长、媒人的陪同下去男家相亲,男方这天不仅要筹备一桌佳肴美酒款待,还要给女方来认亲的人每人一个“红包”,给未来的新娘的礼物要特别贵重,甚至送金银首饰作定情信物,所以俗话说“吃了这桌酒,老婆到了手”。女去男方家时的出行人员主要是出嫁女及父母、兄嫂、媒人,一般为6人(六亲长远)、9人(九九情长)、或10人(十全十美),主要是看男家的家庭地位、经济状况和男孩的人品相貌,俗称“查家舍”、“察落堂”。女方如不同意,就拒收男方父母所馈赠的“见面礼”,也拒绝在男家吃饭;倘若同意,便收下“见面礼”,并在男家吃饭。 男女双方相亲并都满意后,双方则协议彩礼和嫁妆,并在红纸上逐项写明,即开礼单,又称“茶单”,表示双方成亲的愿望。男方经过商议后,再回礼单。礼单写好后双方家长和媒人签字画押,一式两份,各执一份,以作凭据,称“签奁单”。礼单主要包括聘金、鱼、肉、糕饼、茶酒、衣饰之类。在寻乌,送聘金、鱼、肉的惯例是按女的年龄大小结合嫁妆多少而定。有的“四厘四百”,即四百斤猪、鱼肉,四百毫洋聘金、四石酒米饭谷;有的“六厘六百”;有的“千斤鱼千斤肉”,即猪、鱼肉一千斤,毫洋一千,酒米饭谷十石。谈妥后,男方具香烛、花钿等礼物,及男方用红纸剪成的鞋样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为未婚女婿制作布鞋,称“压鞋样”,表示双方父母已初步认定这门亲事。《都昌县志》记载:“初议婚,订以花簪履样之属,曰押样。”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青年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就要考虑婚姻大事。中国历史上的早婚现象十分严重。宋代就曾规定“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过去,山东各地的婚龄大都偏早。据清代和民国年间的县志记载,山东西部的冠县、临清、高唐、茌平等地,男子年十五六岁甚至十一二岁即娶。早婚大多讲究女的比男的大几岁为好。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也有10岁男童娶20余岁之妇,相差十几岁。年不相当,弊窦丛生。建国以后,议亲的年龄较从前普遍提高。不过在乡村女子超过18岁不订婚,不仅女子自己,就连她的父母也会受到人们的耻笑。男子超过20还未议婚,也会招致各种非议,甚至影响他们的婚姻。因此,乡间尚存过早议婚的现象。 过去山东各地的男婚女嫁,自由恋爱者极少,多是家长包办,最主要的议婚形式是通媒结亲。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媒人系合双方家长,缔结婚姻关系。在议婚阶段,媒人起着重要作用,即使现在完全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往往也要找一个名义上的“介绍人”,以使其关系公开。过去的媒人多是以专门说亲为业的职业媒人,她们多是腿勤嘴巧的妇女。俗称媒婆或“牵襟、搭线的”。媒婆为男女两家保媒,事成之后能得到丰厚的谢礼。因此,她们往往利用自己掌握的应婚男女的各种资料,主动物色对象,甚至为贪图谢礼而两头欺瞒。此外,男女双方家长也会找一些将促成别人婚姻视为“成人之美”的好事热心人或亲戚朋友为子女提亲,称之为冰人或月老。 两姓结亲,讲究门当户对,财产相当。男女双方品貌、年龄班辈般配,还要遵从同姓不婚和一些特殊规定,如在曲阜,建国以前,孔、孟、颜、曾四姓十分严格地遵循同姓不婚;荣成则讲究曹刘两姓不婚。媒人议亲,首先要口头上探询双方的意图。媒人凭三寸不烂之舌的撮合,说动双方家长,认为可以结亲,然后一般由男方出面,请媒人正式提亲。在冠县,媒人先是赴男家宴请,然后再赴女家宴请,称为“就媒”;德州的媒人要先给男方家长磕头,称为“恳亲”,然后到女家提亲,如女方答应,也要给女方家长磕头,称为“恳住亲”。荣成、招运等地,女方答应亲事后,男家还要在亲朋好友中邀请两位或四位有功名、秩位的男性充当正式媒人,称之“大媒人”,因大媒的名字写在婚帖上,又称“红媒”。大媒择吉日到女家提亲,女家要设酒席款待,这叫“吃喜面”。 过去的人们迷信思想严重。即使双方家长都认为满意,也不能签订婚约,必须请算命先生合婚。合婚内容要看男女双方的生肖属相和生辰八字是否相克。关于生肖的口诀是: 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 蛇虎如刀锉,猪猴不到头。 金鸡怕玉犬,兔龙泪交流。 关于生辰八字的阴阳五行说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和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合婚有六冲六合,凡命相不相克,亲事就可进行下去,否则,不论男女双方多么般配,亲事只能作罢。现代议婚已杜绝合婚。 议婚之后,男女双方都有了解对方的意愿。过去,男女授受不亲,青年男女不能见面,双方家长都会派人到对方家中了解情况。在曲阜,这叫“相媒”,分为明相和偷相。偷相一般是男方的嫂子借故到女家看看,了解女方的家庭状况和女方的相貌如何,打听有关的消息。明相则是由媒人带领女方的父母或兄嫂择吉日到男家,主要是了解男家的家境、姑爷的品貌,核实一下媒人的话是否可靠。男家为了给对方留下好印象,都会将家中精心布置一番,有时还出现借别人的宅地和物品糊弄对方。女方到男家相媒,不论成否,都是一不抽烟,二不喝水,相完就走。现在经媒人介绍后,青年男女可以约定时间亲自相亲。一般是在第三者家中见面,双方互相交谈。有的女方直接到男方家相亲,如果相中,就喝下婆婆递给的糖水,否则就是没相中。在荣成,喝下男方家长煮的面条就表示同意,否则亲事告吹,俗称“喝面”。也有男方到女方家去相亲,相中的留下见面钱,没相中的留下压惊钱。 相亲以后,男女双方都感到满意,就可以进入下一程序―――订婚。 陕西各地通行一夫一妻制的专偶婚,一般是男娶女嫁,从夫居,婚姻关系较稳定。但在陕南秦巴山区有几个县则盛行“招女婿”,从妻居。结亲的传统观念和基本条件是门当户对,同宗不婚,年龄般配,兼及品貌。民间有“宁叫男大十,不叫女大一”的说法,一般习惯于男大女两三岁,也有大十余岁的。尽管民间也有“女大三,抱金砖”之说,但女大于男的现象较少。旧时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准,到了现代,虽然绝大多数都是自由恋爱的婚姻,但在婚礼上也要临时请个介绍人摆样子,人们认为只有明媒正娶的婚姻才是最严肃、最合法的婚姻。 陕西历来早婚现象严重。旧时男十五六岁即娶,女十三四岁即嫁,民间有 “庄稼长到寒露,女儿养到十六”、“女儿十五六,娘家打发走”之谚。如果女子16岁还未嫁人,就会被人讥之为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因此姑娘长到十三四岁,父母就要急着托人给找婆家。提亲一般是男方看中女方的品貌,央媒向女方求亲,也有女方看中男方的门第,主动托媒向男方求亲的,俗称倒托媒。过去有职业媒人,多是能说会道的妇女,她们主动为男女双方物色对象,事成之后,可以得到双方丰厚的谢礼。社会上也有些热心人主动为亲友的子女提亲保媒,为了撮合成一对男女的终身大事,既要使女方满意,又要使男方满意,媒人往往故意夸大男方的家产或女方的品貌,两头糊弄对方,往往造成许多婚姻悲剧。在议婚过程中,男方的经济状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男方越穷或弟兄越多,女家要的彩礼也越多。各地虽有“婚不论财”之说,但女方都把彩礼看得很重,从议婚开始就在讨价还价,实际上是名符其实的买卖婚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