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译经院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译经院

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官设佛教文化机构。中国佛经翻译多依帝王保护,官设译场以助其事,隋设翻经馆,唐置翻经院。北宋初,采取复兴佛教政策。乾德四年(966),太祖遣沙门行勤等157人去印度求法;太平兴国五年(980),印度僧法天、天息灾、施护等先后携梵文经典来宋,太宗诏中使郑守均于太平兴国寺西侧建译经院,以恢复自唐元和以来久已中断的译经事业。七年六月,译经院落成,乃敕天息灾等人入院译经。次年应天息灾等请,选拔惟净等50童行入院学习梵文,培养翻译人才,并改名为传法院,复于其西侧附设印经院。所译经典,于每年圣节进献皇帝,一律编入藏经,予以流通。

译经院组织完备,官员参预译事,所需费用悉由官给。译场设如下9种职务:(1)译主,坐于正面宣述梵文。(2)证义,坐于译主之左,与译主评量经义。(3)证文,坐于译主之右,验核译主所读梵文之正误。(4)书字梵学僧,审听梵音,一一音译成汉字。(5)笔受,将梵音意译为汉文。(6)缀文,将译文删缀成汉文句式。(7)参译,对照梵、汉文以校定正误。(8)刊定,削删冗文以定句义。(9)润文,坐于南面,润饰译文。天禧四年(1020)起,朝廷又派遣宰相、参知政事、翰林学士等中枢大员充任译经使、润文官。译经僧多授予试光禄卿、鸿胪卿、鸿胪少卿等官衔。元丰三年(1080),神宗诏赐试卿者“六字”师号,试少卿者“四字”师号,并冠以“译经三藏”字样。

译经院自成立到仁宗景钓二年(1035)54年间,共出梵本1428闺,译出经论574卷。所译经典,具载赵安仁、杨亿等编《大中祥符法宝总录》和吕夷简等编《景钓新修法宝录》。以后续有翻译,但为数不多。熙宁四年(1071),废传法院;元丰五年,罢译经使、润文官,废“译经使司印”。译事时断时续,维持到徽宗政和元年(1111)。据统计,前后译家可考者15人,其中惟净、慧?、绍德是由传法院培养的中国僧人。诸人译经总计284部、758卷,多属小部经典,以密教典籍居多。天禧元年,因发现有些密典鼓吹“荤血之祀”、“厌诅之词”,真宗遂禁止新译《频那夜迦经》流行,并不许续译此类经本,这就限制了其后的翻译。宋代译经质、量均不如前代,常因理解不透而误译。又因所译多属密教经典,对整个宋代佛教界影响甚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