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语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语录分类:【传统文化】 文体名。记录传教、讲学、论政及交际等的问答口语,不重文字修饰,故名。《旧唐书?经籍志》上《杂史类》有孔思尚《宋齐语录》10卷,为语录2字之始。唐以后,僧徒记录其师言论,沿用此称。宋儒讲学,门人记其言论,亦常用此体,如《宋史?艺文志》4著录有程颐《语录》2卷,朱熹《语录》43卷。溯本穷源,语录一体应始于《论语》。 (1)用方言口语或浅显文言记载、辑录禅宗历代祖师法语的言论集。“语录”一词初见唐代神清所撰《北山参玄语录》。这种对话式的文体,可远溯自佛经本身和孔子《论语》。禅宗语录自六祖慧能的《坛经》后,逐渐流行,尤以马祖道一及其门下为盛,其中以《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和《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等最为著名。多为禅师平时讨论禅学、问答疑难,并不藻饰华词,由亲随左右的门弟子笔录编集。北宋以降,丛林制度大备,凡知名禅师多曾出任方丈,依制度,其下必设书记和侍者,举凡丛林内朝参暮请中住持上堂开座所开示的“法语”,举行重大礼仪活动时的“普说”,为弟子入室抉择印证之语,与游方僧参叩问答等,皆为记录之内容,后亦逐渐包括诗偈文疏等。受宋代史学勃兴的影响,禅宗亦裁节“语录”,汇编集成为大部类书,如《传灯录》、《人天眼目》、《五灯会元》等,包括义理、辞章、考据,与佛学、禅学的许多宝贵资料。宋代语录书中,渐分化出若干体裁:所述宗门历史的故事、历代禅师垂机接物之语谈,名为“公案”;探究过去禅师求学、悟道、教授法的故事,名为“拈古”;以诗偈来解释、评述过去的公案,称作“颂古”。皆为禅师接引后学、勘验修证见地的手段,机锋转语,临机对答,语出天真,活泼自在。其流弊所在,则执着文字戏论,把公案、机锋当作禅学的精要。雪窦重显已有诗斥责:“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瞥见便生擒,可怜猎犬无灵性,只向枯桩境里寻。”后世更有沽名钓誉者,或杜门编造,或雇人编撰,以事流布。(王雷泉)(2)宋代理学家论学言论的汇辑。这种对话式的论学文体早在《论语》中已经成形,秦汉以后亦不乏思想家用这一文体撰写的论著。自唐宋禅宗语录盛行后,宋代理学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仅吸收了佛教禅宗的某些思想成份,也借用了语录这一文体名称,作为理学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清钱大昕指出:“自道学兴于宋儒,人人各有《语录》,而儒家之目亦滋多矣”(《潜研堂文集》卷十三《答问十》)。其著名者有张载的《横渠语录》、程颢、程颐的《二程语录》、谢良佐的《上蔡语录》、杨时的《龟山语录》等。这些语录大多由理学家的门人弟子记录其讲学及日常生活中言谈后编集而成,亦有后人自理学家著作或当时笔记中摘编其言论而成书的,例如理学要籍《近思录》即是由朱熹、吕祖谦分门选编的周敦颐、张载及二程语录选集。《二程粹言》、《刘先生(安世)谭录》、《朱子语类》等虽不以“语录”命名,实即同一体裁。宋代理学家语录内容广泛,用语真率,是研究理学家生平行事及其学术思想的珍贵资料。这些语录语言平易晓畅、说理深入浅出,诲人循循善诱,对理学传播与普及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一文体也为宋代以后的理学所袭用。除理学家外,宋代其他学者也多有这一形式的著作传世,例如徐积的《节孝语录》,苏颂的《苏魏公谭训》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