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诸葛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诸葛亮分类:【传统文化】 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旧时烟业、厨业、糕点业所供奉的行业神柢。字孔明,阳都人(山东沂南)。少时为孤,避难于荆襄一带,人称“卧龙”。刘备三颐茅庐请其出山,拜为军师。207年为刘备设计,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大败曹操,占领江南,攻占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策其为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封为武乡侯。其辅助后主,鞠躬尽瘁,励精图志。屯田扩军,志在中原。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与魏司马懿攻战数年,于234年在五丈原军中病逝。相传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推演“八卦图”,著有《诸葛武侯集》。民间传说诸葛亮五月渡泸,士兵受瘴气而染病,得土人指点,口含薤叶芸香草,方见功效。后六出祁山时,将此草传入甘肃。兰州水烟即由此草加工复烤而成。因此,兰州水烟业奉诸葛亮为祖师。民间还相传诸葛亮南征孟获班师回朝,途遇泸水,正值河水暴涨。诸葛亮用牛羊肉馅制成的馒头代替人头,祭祀河水。因此,上海南笼馒头业奉其为祖师。糕点业也奉诸葛亮为祖师。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曾隐居隆中,躬耕陇亩,然留心于汉末世变。刘备三顾其茅庐,始为谋划据荆益、联孙吴、拒曹操,鼎足立国之策。佐刘备与汉末群雄角逐。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亮为丞相。刘备死后,受诏辅佐后主刘禅,目为尚父。建兴元年(223),封武安侯,领益州牧,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27年,率军北伐,上《出师表》以明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之志。公元234年,驻军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垒。8月,发病,死于军中,时年54岁。谥忠武侯。其为政,廉洁奉公,赏罚分明,处事能顾全局。故蜀汉虽偏小,仍能立国数十年。其文章情辞恳切,娓娓动人。有《诸葛亮集》。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早孤。幼从叔父宦游,后至荆州,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读书,留心世事,常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屯兵新野,经谋士徐庶推荐,“三顾茅庐”向他求教。他乃为备推衍天下大势,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一带)、益(今川一带)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联孙权,内修政治,北拒曹操,侍机中原的战略方针,即著名的“隆中对”。备深服其言,引为主要谋士。及备兵退夏口,他奉命使吴,说服孙权联兵抗曹,从而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备定荆州,以为军师中郎将,督后方三郡以供军需。备兵进益州,他率张飞、赵云等分定郡县,共会成都,创建了蜀汉政权。功迁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曹丕代汉后,他劝刘备称帝,拜丞相,录尚书事。备临终,托以辅国重任。刘禅即位,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计。事无巨细,皆由其裁决。立法施度,励精图治。曾率军南征,七擒孟获,南彝平服。为完成统一大业,于建兴五年至十二年(227―234),五出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进兵伐魏。后与魏司马懿相拒于渭南,屯兵百余日,病死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遗命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诏谥忠武侯。今四川成都市尚有武侯祠。诸葛亮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未出茅庐,便论定三分天下大计,历史发展也完全证明了他杰出论断。在蜀执政期间,他廉洁奉公,坚持法制,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拔姜维于魏降卒之中,荐蒋琬、费掉于身后,有识人之明;敢以马谡街亭之失,公开引咎自责,严律己之过。故其在蜀,吏治清平,教科严明,史称“刑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在经济上,他推广屯田,鼓励生产,减轻赋役,清政安民,使蜀汉数年间呈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兴旺景象。外交上他东联孙吴,南和诸夷,争取有利环境,颇具政治远见。其七擒孟获之举,被传为千古美谈。在军事上,他省将精兵、讲武修备,且通晓战略,长于治军;然军事战术非其所长。陈寿《故丞相诸葛亮故事》说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其评介是公允的。他还善于巧思工械,曾革新“连弩”,可十射并发,又造“木牛流马”,载一岁粮可日行二十里。在文学上,所作《出师表》为魏晋散文名篇,风格朴质,率真无华,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誉为封建社会人臣的榜样。原有集25卷,已佚。今有辑校本《诸葛亮集》。《三国志?蜀书》有其传。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 “贤相”。字孔明,琅琊阳都 (今山东沂南县) 人。先祖诸葛丰曾任司隶校尉,父亲诸葛圭为太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偕弟依随在外为官的叔父诸葛玄。后来,诸葛玄失官,投依荆州牧刘表,诸葛亮兄弟也随同来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隐居在襄阳附近的隆中,躬耕陇亩,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了解他,称为 “卧龙”。建安十二年(207) 冬天,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位被汉献帝称为 “皇叔”的落难英雄不惜三顾茅庐,与之相见。在这次历史性的会见中,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提出占领荆州、夺取益州,联合孙权、抗拒曹操,进而成就霸业、统一天下的战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当时,诸葛亮才二十七岁。刘备感叹地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而从诸葛亮的角度说,刘备有知遇之恩,故诸葛亮从此为刘备 “兴复汉室”的事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定都西蜀后,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管蜀汉的军国大计,在内政外交方面都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后人因受《三国演义》误导,以为诸葛亮 “神机妙算”、“用兵如神”,事实上,正如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 中指出的,诸葛亮是管仲、萧何一类的相才,“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他所主持的几次北伐,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孙刘联合,是他促成的,但火烧赤壁,却是由周瑜导演的。他用兵的优点是谨慎,缺点是太谨慎,因而缺乏权变,致使其在军事上难以有大建树。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历来被人称道,被视为一种典范。刘备在病逝前夕,曾推心置腹地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如嗣子可辅,则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回答说: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诸葛亮倾心辅佐蜀后主刘禅,绝无贰心,一如其言。诸葛亮治国治军素以严整著称,他心细如发,事必躬亲,连前线运输军需的 “木牛流马” 也是他亲手设计。公元234年八月,他再次兵出祁山,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当诸葛亮的使者来到魏营中时,司马懿不问军事,却只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和他所处理事务的繁简,使者说: “诸葛公早起晚睡,罚二十以上,皆亲自过目,食量不到数升。” 司马懿说: “诸葛亮将死矣。” 诸葛亮果真呕心沥血而死,遗命葬在前线定军山。此前,诸葛亮曾向蜀后主上表称: “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不用愁。至于臣在外任,随身衣食,取之于官,绝不别治生业,以增加私财。臣死之日 ,保证不会内有多余的布帛,外有多余的财产。” 果如其言。据陈寿 《诸葛亮集序》称: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又据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 《襄阳记》: 沔南名士黄承彦对诸葛亮说: “听说先生在选择媳妇,我家有丑女,黄头发黑皮肤,但才华与先生相配。”诸葛亮就同意了这桩婚事。当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便传开谚语: “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 (181―234年)是中国最伟大的战略家。就是他帮助刘备在中国西部 (今四川) 创建的蜀国。他作为刘备的忠诚军师,无论在文学中还是在大众传统中,始终保持着为大众所喜爱的英雄形象。他的故事见于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之中。刘备希望有个能干的军师,他看中了诸葛亮。有一个情节在许多地方一再出现: 诸葛亮站在窗前,他的房子外面是花园和院墙。刘备与他的两个朋友来拜访他。前两次诸葛亮都托词不见,直到第三次,诸葛亮才与刘备见面。这个诡计多端的战略家之所以这样做,是要看看刘备究竟是不是真心诚意地渴望得到他。 字孔明,三国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汉末为泰山郡丞。亮早孤,叔父玄携亮往依荆州牧刘表。叔父死,亮乃亲耕陇亩,隐居邓县隆中 (今湖北襄阳西)。他广交朋友,留意世事,心怀大志,时人称之为 “卧龙”。建安十二年 (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亮相助。他向刘备认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伺机兵分两路,从荆、益两地进击曹魏的战略构想。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从此,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曾高兴地对左右说: “吾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建安十三年,刘备根据亮的建议,联合孙权对抗曹操,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且占据了荆州和益州。黄初元年 (220),曹丕代汉,亮劝刘备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政权。章武元年 (221),以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其后又领司隶校尉。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嘱亮以后事。后主刘禅即位,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不久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大小,皆决于亮。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发展生产,安抚西南各少数民族。亮曾出兵南中,七擒孟获; 进击中原,五出祁山。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戎马中度过的。建兴十二年,亮率军与魏司马懿相持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军营中。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真正做到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传说他改造了连弩,制造过 “木牛流马”。其著作被后人辑为《诸葛亮集》。 诸葛亮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沂南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代。年幼丧父母,随叔父诸葛玄至豫章、后至荆州(今湖北襄樊),在隆中躬耕读书,隐居十余年。善计谋、通兵法,留心世事。常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先生。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颍川徐庶荐之于刘备。刘“三顾茅庐”登门求教,与刘备论天下形势,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安抚西南各族,东联孙权,协力抗曹,逐步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颇中刘备心怀,而后成为刘备主要谋士。在联吴攻曹取得赤壁大捷之后,又乘机占领荆、益,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之局面,因功拜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死,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执政期间,积极实行法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广屯田,以利耕战,使“民贫国虚”之蜀汉,呈现出“耕战有伍、刑法整齐”之景象。平定南中后,又与西南各族和好相处,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而后挥戈北伐,攻击曹魏,以图统一全国。他曾革新“连弩”;并制造“木牛流马”,以改进山地运输。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将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在五丈原(今陕西眉县)军中,葬定军山。原有集二十五卷,多已散佚。现有《诸葛亮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诸葛亮 即孔明,山东沂南人。自公元207年出山辅佐刘备之后,取益州,定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在担任丞相期间,励精图治,奖励农耕,加强法制,发展生产,为促进西南地区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政治家、军事家,曾被封为武乡侯。明初,蜀献王朱椿将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后毁于战火,现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有刘备殿、诸葛亮殿等三重殿,宽敞高大,气势雄伟。民众崇拜这位历史人物,四川各地修建武侯祠庙,祀以香火。 受《三国演义》以及笔记小说的影响,上海南翔小笼馒头的祖师爷为诸葛亮。传说诸葛亮收服孟获后班师回朝,到泸水时突然狂风大作,恶浪滔天,大军无法渡河。前来送行的孟获说,这是冤魂作怪,要渡泸水必须用49颗蛮人头祭供。诸葛亮不忍滥杀无辜,便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令军士把牛羊肉剁成肉酱做馅,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画上眉眼鼻口,蒸熟后亲自祭拜一番,再扔进泸水。顿时,泸水风平浪静,大军顺利渡河。此传说的基本情节与《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对诸葛亮以牲畜肉代替人头作祭品的描写相同。此后,民间就用这个方法祭神,把蛮头改写成馒头。表明馒头师的祖师传说是直接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