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读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读为分类:【传统文化】 训诂术语。解释通假字的方法之一,用本字解释通假字。“读为”前是通假字,后为本字。汉代训诂学家所创,主要用于传注之中。所以称作“读为”,是由于通假字的读音依理应读本字的音。属于解释通假字的“读曰”、“读如”等术语,与此理同。例如,《礼记?聘义》:“孚尹旁述,信也。”东汉郑玄注:“孚读为浮,尹读如竹箭之筠。浮筠谓玉采色也。采色旁达,不有隐翳,似信也。”又如,《礼记?乐记》:“武坐,致右,宪左。”郑玄注:“宪,读为轩。声之误也。”此例不仅解释了“宪”是“轩”的通假字,还从语音上说明了通假的原因,意甚明确。读为的这一用法,历代长期沿用不绝。读为、读如、读曰在解释通假字时,由于是举出本字后,以“读”的方式进行的,故后世又称这种情况为“读破”或“破读”、“破字”及“易字”等。 古代注音兼释义用语,就是用本字、本义来注释古书中的假借字。也作“读曰”,为汉代训诂学所创术语,并被后代沿用。主要用于传注中,意思是改读为某字,如《礼记?大学》:“举而不能先命也。”郑玄注:“命读为慢。”又如《礼记?乐记》:“武坐,致右,宪左。”郑玄注:“宽,读为轩,声之误也。”此谓“宪”为“轩”之借字,假借的缘由是二字声近误用。与“读若”一样,“读为”也有以本字为训的情况,这种情况被后来学者称为“破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