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读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读若分类:【传统文化】 又作“读若某同”、“读与某同”。训诂术语。汉代训诂学家所创,用法凡有三种: ①汉字注音方法之一,表示被注字与注音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读若(读与)”前是被注字,后为注音字。这是“读若”最主要的用法。因其注音性较为明显,故多用在东汉许慎所著分别解释字的义、形、音的字书《说文解字》之中,与“读为”、“读如”、“读曰”等基本上是附于传注之中,除释音外,多主要为随文解释词义或通假的情况有所不同。读若用以注音时,情况较为复杂,约可归为四类: 其一,表示被注字与注音字读音相同。如《说文解字》“迫部”:“莠,……从迫秀声,读若酉。”同上“丌部”:“丌,……读若箕同。”同上“衣部”:“裾,……从衣居声,读与居同。”其二,表示被注字与注音字读音相近。如同上“生部”:“?,……读若绥。”其三,注音字本身又是个多音字。好在是以“读若某某之某”的形式出现的,还容易区别。如同上“玉部”:“?,……读若畜牧之畜。”其四,很多情况下,注音字是夹在一句话中出现的,未指明句中哪个字是注音字,这就给一些人们的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 如同上“目部”:“,……从目必声,读若《诗》云:‘泌彼泉水。’”实际是说“读若泌”。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由于所引之话均出自儒经或名著、熟语,人们非常熟悉,一看就知是读作句中哪个字的音,故不必说成:“读若某某之某”的形式,也节省了文字。②注音兼释义的方法之一,主要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给被注字既注音、又释义。这实际上是一种声训。“读如(读与)前是被注字,后为注音兼释义的字(也可称为声训字)。如《说文解字》“水部”:“?,涌摇也。从水中,读若动。”是说“?”字读音为“动”,而意义为“水之动”即“涌摇也”。③注音并说明通假字、古今字及异体字的方法之一。具体情况和应当留意的是,其通假字的本字、古今字的古字、异体字的正体都是被注字,在“读若(读与)”的前边,而通假字、今字和异体字,则都是注音并具有说明作用的字,位在后边。 例如,《说文解字》“走部”:“”的读音,又实际说明了它是“。”谓“雁”与“”是“雁”的异体字。读若的上述用法,在后世曾长期沿用。“读如”法的贡献在于,由于它是我国现知最早的注音方法,故开拓了我国给汉字注音的先河,对注音法的发展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读如的不足和缺陷表现在,注音上较为笼统,不易确切注明全部汉字的读音,拟音性较强。正因为这样,随着反切法的出现和发展成熟,它便逐渐被取代了,但其兼以释义和说明通假等作用还延续了较长时间。 古代注音用语。又作“读如”,“读若某同”。为汉代训诂学家所创术语,并被历代沿用,传注多用“读如”。“读若”的基本作用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读若字与被释字既然音同或音近,而用以比况的字又往往是比较通行的字或人所易晓的成语方言,因此读若字就有可能是被释字的假借字,或与被释字意义相通。传注中的“读如”不但拟音,而且指明假借。读若、读如等都有以本字相释的情况。有时是该字一音数义,用读若、读如等指出该字在此处应是某义;有时该字虽然只有一音一义,也用读若、读如引出常语俗词明确该字的音义。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