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谛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用语。指真实不虚妄的道理,犹谓真言、真理。《大毗婆沙论》77:“问:何故名谛?谛是何义?答:实义是谛义,真义、如义、不颠倒义、无虚诳义是谛义。”《大日经疏》8:“谛者,即是如来真实句。”《义林章》2:“谛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又曰:“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不谬,名之为谛。”佛教认为能见谛理者为圣者,否则为凡夫。谛,又有“真谛”、“俗谛”之别,合称“二谛”。参见“二谛”。 真理或实在。梵文Satya的意译。佛教中有四谛、三谛、二谛之说。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以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的。集谛又名习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说一切众生,常时以来,由于贪策愚痴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的业因,能感招将来的生死苦果。灭谛亦各尽谛,指灭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要根绝“集谛”所包括的一切业与惑。道谛指超脱苦谛、集谛的民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之“涅?”寂静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佛教认为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达到寂灭解脱的灭谛,由此途径可以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三谛指空谛、假谛、中道谛,为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谛理。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叫做空谛;一切事物其中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谛;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谛。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谛的范畴,故称为三谛之理。二谛即真谛和俗谛。佛教各派对二谛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小乘有部把凡是复合的、可分解的对象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世俗谛;把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对象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胜义谛。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众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称假有,这就是世俗谛;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是空,称性空,这就是真谛,所以真谛二谛,就是空有二谛。小乘经部和瑜珈行派均把世俗的认识活动和对对象的理解称世俗谛,把佛教智慧及其对对象的理解称为胜义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