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谜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谜语分类:【传统文化】 古称“瘦词”、“隐语”。民间文学的一个门类。是供人猜射的一种含蓄的短谣。分谜面与谜底两部分。谜面供人猜,是主体;谜底是答案,供人判断猜射是否正确。《文心雕龙?谐隐》:“自魏代以来,颇非徘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语、俗语或文学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做出谜面,供人猜射。原为民间口头文学,语言朴素生动。后亦成为文人游戏,化为诗钟、敲诗、文虎等形式,猜射诗词、典故等,语多晦涩、难猜。今多称猜射事物者为谜语,以文义用谜底者为灯谜。猜谜成为普遍流行的文娱活动,新创作的谜语不断涌现。除谜面、谜底外,还有谜日,提示谜底的范围。谜语的格式称为谜格,是把谜底的位置、读音、偏旁进行分合整理后,来解释谜面的。带格的谜语最初为文人所制,后渐传民间,起于明代,清已达数百种之多。现常用的有秋千格、卷帘格、徐妃格和求凰格。以民歌问答的谜语歌,称为谜歌。1928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印行《谜史》,书中介绍了不少谜语书籍,着重论述了春秋至清代谜语发展的历史,由顾颉刚作序。1932年世界书局出版《民间谜语全集》,朱雨尊编,收谜语两千多则。198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谜语大全》,王仿编,收谜语4000多则。同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谜语大全》申江编,收谜语3000多条。198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谜语全书》,胡致祥编著,收谜语4132则、谜语故事40篇、画谜47幅。1985年明天出版社出版《中国谜语集成》(上)共收谜语7000余则。 谜语是暗藏各种事物或文字让人猜测的隐语,河南民间俗称“谜”、“破谜儿”。谜语由来已久,据研究者认为,谜语是古代瘦辞、隐语演变而来,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便称:“隐语始于春秋麦麴、鞠穷之语及首山庚癸之呼,至齐威王之喜隐,淳于髡以隐说之。”(见〈史记?滑稽列传〉)即后世之所谓谜。民间谜语词句优美短浅,音调平俗押韵,内容生动活泼,形式幽默多趣。河南民间所见谜语大多为4句一则,每句4字、5字或7字者为多,3字、6字或8字者,较为少见。略举数例,以窥其貌: 铁舌头,木耳朵,(从)屁眼吃,(打)脊梁屙。(谜底:刨子) 青山一座,美女两个;说长道短,打脸打脸。(谜底:对镜搽粉) 弟兄一般高,每天三出操, 人人都夸口,互帮互助好。(谜底:筷子) 一间屋黑洞洞,十头水牛拉不动。(谜底:井) 老大说话先脱帽,老二说话先用刀, 老三说话先喝水,老四说话雪花飘。(谜底:毛笔、铅笔、钢笔、粉笔) 在南阳镇平一带民间风行一种哑谜。所谓哑谜者,出谜者不说话而以实物作谜面,解谜者也不用说话要用手势动作答谜底,故名“打哑谜儿”。猜谜时,要摆放一张桌子,道具随谜而用。如:出谜者在桌上一个碗内放4个鸡蛋,要求两个猜谜者平分碗内的鸡蛋,但分单不分双。精明的猜谜者答谜时,则抱一男孩去分鸡蛋,让男孩拿一个,自己拿3个,此谜便算猜对了。因为男孩的两个睾丸俗称“蛋”,抱男孩者拿3个,男孩拿1个加上自己的两个“蛋”自然也是3个蛋了,当然没有违犯“分单不分双的”规定。此种“破谜儿”法,生动有趣,既是猜谜,又是游戏。 青海的谜语谜面也很生动形象,如斧头的谜面是: 四头方,扁扁嘴,腰长一只眼,眼里一条腿。 蜜蜂的谜面是: 不是鸟儿有双翼,不是猫儿有爪子,不是牦牛有犄角,不是老虎有花纹,不是老鼠能钻洞。 藏族谜语中的萝卜谜面更有趣形象: 父亲像虱子,儿子像罐子,长着几条绿辫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