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质朴丹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质朴丹青分类:【传统文化】 在关东诸侯国和周天子眼里,秦国历来被看作是一个文化落后、社会文明发展水平低下的西方戎狄之国。孔子周游列国西不到秦。荀子认为秦国“殆无儒邪”(见《荀子?强国篇》)。其实,秦国并非如人们一般所想象的那样落后荒蛮,秦人始终在积极地吸收外部文化,并将秦的文化艺术逐渐推进到较高的发展层次上。目前的考古资料证明,秦国在美术、音乐、文学等文化领域决不是一片荒漠;特别是战国后期,秦人已经取得了令人钦佩的艺术发展成就。 秦国的美术作品保存到今日的,主要是青铜器、建筑物构件、陶质瓦当等实物表面的花纹图饰,少量石质、陶质、泥质雕塑品以及秦都咸阳宫殿遗址出土的大量壁画残片。 早期秦国各种器物所装饰的图案花纹,以蟠螭纹为主要纹样。此外还有窍曲纹、重环纹、夔纹、蟠虺纹和几何图案,显得凝重、古朴,颇有周文化的遗风。例如,秦武公(前697―前678)时所铸造的秦公钟、秦公槟造型准确,纹饰质朴。秦公钟上铸饰具有浓厚古典风格的夔龙、夔凤纹。秦公槟两侧扉棱由九条夔龙蟠曲而成,前后扉棱则由五条夔龙和一只凤鸟组合构成,舞部一龙单凤顾尾回首。槟身铸饰蝉纹,窍曲纹和菱形条带纹。钟、槟上均有长篇铭文。凤翔县姚家岗宫殿区出土的64件大型秦国建筑青铜构件上的纹饰,是由西周夔纹直接演变而来的蟠螭纹。临潼县零河出土的铜门楣上,多为盘曲土结的蟠虺纹。咸阳市出土的地面装饰方砖上,有方格纹、回形纹、菱纹、米格纹等以及由规则的云纹、柿蒂纹、曲形纹组合而成的复合纹样。 秦瓦当纹饰图案的变化,可以反映秦国不同时期美术风格的差异。早期的秦国半圆形瓦当上,一般饰有植物形花纹,如葵纹、变形葵纹、叶纹、莲瓣纹等。战国时期,秦国圆形瓦当代替了过去的半瓦当,瓦当图饰主要变为各种动物形花纹和云纹。后期秦国瓦当纹饰构图清新、结构严谨。动物纹有四鹿纹、豹纹、四兽纹、单鸟纹、子母鸟纹等。咸阳宫殿西阙遗址出土有鹿、鸟、昆虫、蜻蜓、青蛙等动物纹样组成的四区圆瓦当。另外还有奔鹿、子母鹿、双獾、凤鸟、黾蝉 、人猎兽等纹样。 云纹是战国中晚期至秦代瓦当的主要纹样,分为蝉形云纹、蝴蝶形云纹、方格纹、树形纹等许多种。咸阳市出土的画像空心砖刻龙抱璧或双龙戏璧、曲体反首,四爪伸张,形象生动。云纹瓦当和龙、凤纹空心砖伴随秦国晚期高台建筑的出现,反映出“体象乎天地之间”的秦建筑文化观念。这两种图饰应该是秦国吸收消化楚文化的结果。 秦铜器花纹图案 秦国造型艺术在继承周文化基础上,不断吸收周边诸侯国的文化营养,积极探索创新,达到了当时雕塑艺术的先进水平。秦国造型艺术在春秋早中期还没有独立出来,雕塑作品都是作为其它器物的附属件而出现。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独立的造型艺术作品开始出现。例如,凤翔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金鸟、金兽、漆木猪,铜川市枣庙村秦墓出土的泥俑、泥马,凤翔秦公陵园出土的石俑,凤翔战国早期秦墓出的陶牛等。金鸟、金兽造型逼真生动,是当时秦国造型艺术的杰作。漆木猪形体介于猪与兽之间,通体用黑、红色漆彩绘,颇有楚文化风格,显然是受了楚文化的影响。泥俑、泥马、石俑、陶牛的造型古拙、简朴,仅求其形似,气韵不足,反映了秦国早期美术作品的风格特征。 战国时期,秦国造形艺术水准迅速提高。例如,在面积狭窄的铜带钩上,秦国工艺美术家在上面铸有雏鹿、鸭、兔等可爱的小动物。特别是在一枝盘曲错节的树干式带钩上,竟铸有五只小小的猴子喜戏枝间,情趣横生。咸阳遗址塔儿坡出土的铜 于龙钮,卷尾接臀、弓腰曲颈、腭背相连、首尾上翘而均衡,体躯作阳雕双翼、阴雕鳞干,四爪两两相对,紧踞 于顶盘的中心,极具艺术生命。西安出土的秦鎏金铜卧虎、秦统一前走式铜虎符形象生动、造型逼真、铸造精美,是秦国青铜圆雕艺术品的上乘之作。至于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八千件马兵俑大型群塑,更是秦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 咸阳秦都遗址出土的长达30多米的宫室壁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代壁画。其中绘在粉白墙上的花纹图案,分素画与彩绘两种。素画是在粉底墨绘的条带上由粉白的连珠组成几何纹样,或两色套绘作卷云纹。彩绘是用墨、褐、朱红、湖蓝、桔黄绘为流云纹和四方连续的几何纹图案。极为出色的秦壁画是始建于战国时期的3号宫殿遗址过廊内出土的《车马仪仗图》。这幅壁画绘有车骑、人物、楼阁、梅竹、树木等,共有六乘驷马车驾,24匹骏马奋蹄扬尾奔驰;马有枣红、黑、黄三种颜色,马和车驾用中锋墨线勾勒,线条流畅粗犷,刚劲有力。车马前方视野开阔,道旁有树,富有空间感和动感。仪仗队残存11人,分上下两排,身穿石绿、褐、红、白、黑等色长袍。此外,在这幅通长32.4米、宽5米的卷轴式壁画上,还有以云纹图案装饰的黑色麦穗图及建筑图。建筑图有双层式南北二楼,每楼南北两端各有一角楼,楼内有人物活动。楼图辅以松柏等植物和几何纹饰衬托。从主题鲜明、造型生动、运笔娴熟的秦宫廷装饰壁画上可以看出,秦的绘画艺术发展至战国晚期已臻成熟。 杜虎符 秦国美术的发展,从战国中期开始,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质朴、庄重、呆滞的格调被华美、生动、活泼的风格所取代。需要指出的是,秦国晚期在雕刻、绘画、工艺美术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高超水平,与秦国广泛吸收周边列国文化及各地的艺术风格、美术人材是分不开的。秦始皇元年(前246年)赛霄国美术大师烈裔来秦都咸阳献艺的传说故事即是极好的实例 ①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