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贵州古民俗文化遗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贵州古民俗文化遗存

分类:【中国民俗】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贵州西南、西北和北部所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看,在五六十万年前,贵州已有人类活动。1964年冬开始发掘的黔西县观音洞文化遗址,是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初期材料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其时代比“北京人”还要早。当时的原始人,用燧石或硅质灰岩及火成岩等作原料,制造各种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和尖状器)。观音洞的原始人,集体居住在岩洞里,过着群婚的生活,以采集为主,也从事狩猎。

1972年在贵州桐梓县岩灰洞内发掘了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这里的先民制造石器的原料为燧石、硅质岩、火成岩和石英岩,用锤击法打片,多数为刮削器。石器的加工相当粗糙,但也有个别加工较细致的刮削器。在该遗址中,还出土了几块烧骨,说明“桐梓人”已懂得了用火。“桐梓人”居住在洞穴里,过着采集和狩猎的艰苦生活。

1973年在水城县硝灰洞发掘了一处旧石器中、晚期遗址。遗址中的“水城人”,其体质特征比北京猿人进步,属于典型的古人类。遗址中发现了用“锐棱砸击法”打制的石器,这是贵州旧石器中、晚期人类特有的加工方法;还发现了灰烬层,其中有各色灰烬、炭屑、烧骨与烧石,这是我国华南古人类用火遗迹最丰富和最早的遗址,说明“水城人”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已有所进步。

1975年在贵州兴义市顶效镇发掘了猫猫洞文化遗址,这是贵州旧石器时代晚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据专家推断,“兴义人”可能属于由“古人”向“新人”过渡阶段的人类。“兴义人”所制造的工具,刮削器占多数,其次为尖状器,另有少量的砍砸器和雕刻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的体形较大,刮削器中斜刃多于直刃。在猫猫洞遗址中所发掘的骨、角工具,造型精美,整体磨制光滑,这说明“兴义人”的生产技术有了新的改进。

在普定县穿洞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少量的人类化石和动物化石以及用火遗迹。从出土的大量石器看,穿洞先民所使用的石器大多是刮削器,另有一些尖状器和砍砸器。穿洞人还制作了包括骨铲、骨锥等大量磨制骨器。这些骨器,无一件穿孔,而且大都有微火烤过的痕迹。穿洞遗址还发现不少的烧鹿骨,炭屑也多,表明穿洞居民以猎取野鹿为主要生活来源,并且已知道了熟食,能长期保存火种。

贵州的新石器遗址,主要有威宁的中河、赫章的可乐、毕节的青场、平坝的白云等。在赫章县可乐乡马家湾子山坡的山腰,发掘的距今约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挖掘到大量石器和陶器以及其他文化遗物。这里出土的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较前都有很大进步,如在石器制造上,磨制技术比较精细,而且石器的形制具有了地方性。从出土的石工具看,当时的原始人已使用磨光的石斧来砍树、开荒、种地,已进入原始的农耕阶段。他们用石制工具收割禾稻和加工谷物,并学会了在石尖状器上绑上木棒制成石矛,进行狩猎活动。还学会了制陶技术,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黑色陶,但纹饰单调。出土了两个陶纺轮,表明当时的人们学会了原始的纺织技术。另外,还学会了修建简陋的房屋。这时人们已经定居下来,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的阶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