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费尔巴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费尔巴哈分类:【文化精萃】 德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生于巴伐利亚的一个刑法学家的家庭。1823年入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因对神学失望,于1824年转入柏林大学从师黑格尔学习哲学。他赞赏黑格尔哲学的崇尚理性,但怀疑其思辨性,因而开始注意研究自然科学。1828年大学毕业后,任爱尔兰根大学讲师。1830年匿名发表《论死与不死》,因该书批判宗教教条,而遭反动派迫害,失去大学任教的资格。1837年以后隐居乡间达三十五年之久。1839年,发表《黑格尔哲学批判》,标志着他已转变成唯物主义者。187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宗教的本质》、《宗教本质讲演录》等。 费尔巴哈哲学是德国资本主义革命前夜产生和形成的,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要求。他公开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称“无限制的君主国乃是无道德的国家”,认为,君主政体必然造成国家与人民的对立,统治者穷奢极欲,人民困苦贫穷。他主张资产阶级民主制,宣称应该“把君主政体转变为共和”。1848年革命失败,许多人投身反动阵营,费尔巴哈仍保持对封建制度的刻骨仇恨,坚持反封建主义的斗争,把欧洲比作一个“大的监狱”。这证明,他不愧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杰出代表。但是,他由于长期隐居,脱离现实,并未亲自参加1848年的革命斗争。 费尔巴哈的最大功绩是在思辨唯心主义哲学长期统治的德国,首先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他在批判宗教神学、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创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做了必要的准备。费尔巴哈总结自己一生的思想历史时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三联书店版,上卷,第247页)。 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费尔巴哈认为,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必要条件。他把批判宗教神学当作自己毕生的任务。他认为批判宗教神学的目的,在于把人从宗教和君主的奴仆,变成自由自觉的公民。他在揭露宗教产生的根源时指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是宗教产生的“心理根源”,他所谓“依赖感或依赖意识”,是指人对某些能使人死的对象的畏惧感,和人对某些能使人活的对象的快乐、爱和感恩等感情。他认为,自然界是人依赖的最初的对象,因此,最初产生的宗教是自然宗教。这时,原始人把自然现象或某些自然物作为崇拜对象。他认为,作为人的崇拜对象的自然物,已不是原来面目的自然物,而是由人通过想象力加以改造过的、赋予人的感情的神圣实体了。每一个民族都在一定具体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所以,这个阶段,“有多少个民族,也就有多少个神”。他认为,在人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后,对自然的依赖感,就转变为对精神力量的依赖感。于是,自然宗教就变成了精神宗教,即基督教。这时,人们把人的精神力量加以夸大,通过想象力把它变成宗教崇拜的对象。他认为,在这种依赖感背后的,是人的利己主义,没有利己主义,没有人们的需要,就不会有依赖感。所以,利已主义是宗教最终的主观根源。人崇拜神是为了人自己,是出于人性的原因。他还提到,有各种利己主义,“个别的利己主义”、“区域的利己主义”、“宗教的利己主义”、“集团的利已主义”、“社会的利已主义”等,这是对宗教的社会起源的天才猜测,但未得到发挥。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宗教是人的幻想和想象力的产物。他认为,不论是自然宗教还是基督教,都是把自然的东西或人的精神,加以歪曲夸大到脱离自然、脱离人本身,变成凌驾于人之上的带有无限威力的东西,即神。他明确指出:“把客观的本质看作主观的东西,把自然界的本质看作有利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作有别于人的、非人的东西,――这就是神的存在,这就是宗教的本质,这就是神秘主义和思辨的秘密。”他认为,并非上帝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上帝。他认为,宗教的反动作用在于维护封建制度,凡是有宗教统治的地方,必定有君主的统治。他指出,宗教与科学和文化是根本对立的,它是造成愚昧无知、灾难的祸根,是人类科学文化的大敌,是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他明确宣称,他批判宗教的目的在于把天国生活还原为现实生活,“在思维领域中把神学转变为人类学――这等于在实践和生活领域中把君主政体转变为共和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激进派的政治理想,这就是他批判宗教的根本目的。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还是唯心主义者,他并未揭示宗教产生的真正社会根源,因而他看不到消灭宗教的真正途径。他甚至提出以“爱的宗教”代替对上帝的信仰。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天上的想象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是地上的理性的唯心主义。要批判宗教神学,必须同时批判思辨哲学,首先必须批判思辨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指出的思维存在同一说是虚假的。他指出,黑格尔的纯存在,不是现实的存在,只是存在概念,因此,黑格尔的思维存在同一,不过是思维与其自身的同一,形式的同一罢了,真实的存在是思维没有达到的彼岸。黑格尔并未解决思维与存在的矛盾。他指出,在黑格尔哲学中,“思维是主体,存在是宾词”。而它们真正关系正好相反:“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他从唯物主义立场,批判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他指出,黑格尔的逻辑观念“外化”为自然的说法,只是一种武断。他辛辣地讽刺黑格尔这种做法等于让处女生孩子。他认为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第二性的思维变成了第一性的、独立的实体,而把第一性的自然界、物质世界则当成了派生的东西。黑格尔之所以需要从精神过渡到自然界,正是间接地承认了具体的感性的存在是真实的,不过出于唯心主义的立场,不能直接公开地承认而已。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使人的思维脱离了人自身。他说:“黑格尔哲学使人与自己异化,从而在这种抽象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它的整个体系。”黑格尔把人的理性变成了脱离人的“绝对精神”,其实,他的绝对精神乃是抽象化的、普遍化的、脱离了人的精神。他指出,“只有主体的人才能认识自然”,因此,他批判黑格尔把自己的哲学叫作绝对哲学的论断:似乎在他的哲学中人类达到绝对真理的认识。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宗教神学特征。他说,“思辨哲学的本质不是别的东西,而是理性化了的、实在化了的、现实化了的上帝本质。思辨哲学是真实的、彻底的理性的神学。”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但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一起抛掉了,使他的唯物主义仍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阶段。 费尔巴哈创立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包括关于自然、关于人、关于人的认识的学说。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核心内容是人和自然。但是,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纯生物学的,他只把人看作自然的产物,因此,他所谓人的本性只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抽象的人性,即不分时代、民族、阶级的人,追求幸福的意向、理性和爱。由于这个错误的前提,造成费尔巴哈哲学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造成他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唯心主义。他从这种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中,引申出其唯心主义的伦理学。他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而有之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他认为,为了实现个人的幸福,每个人就必须节制自己,对人予以爱,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才能达到“共同幸福”。这种理论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对已经开始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来说,却有消极作用。他夸大宗教的作用,主张用“爱”的宗教代替对上帝的信仰。把人对人的爱,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实践原则”。他甚至以宗教的变迁来划分历史时期。费尔巴哈的这些唯心史观,自然要受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批判。造成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原因,在于他的资产阶级的立场和长期脱离革命斗争实践的环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彻底批判了他的唯心史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