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资治通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资治通鉴

分类:【文化精萃】

古代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北宋司马光主编。二百九十四卷,目录、考异各三十卷。治平三年(1066)始编,历时19年,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成书,以年为经线,事为纬线,记述了从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前403-959)共1362年历史。分为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六纪。取材除十七史外,兼采唐以来实录,杂史、谱录、文集共三百多种。先编“丛录”(提纲),再制“长编”,最后笔削润饰而成。内容以叙述政治、军事为主,略以经济、文化。着重记述中原各朝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突出记载历代战争的谋略和经过,对重要人物的事迹和言论、礼乐兵刑的演化也有所载。全书体例严谨,结构严密完整。所作《考异》,逐条说明史事异同及其取舍之由,建立了一套优良的考史方法,极受学者推崇。注释有宋元之际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1956年中华书局有校点本。对本书的研究,已成为一项专门学问,称为“通鉴学”。

中国古代一部杰出的编年史,是宋代史学的伟大成果。由宋代司马光主持编写。主要执笔者还有当时著名史学家刘絮和范祖禹等。这部书在皇帝的支持下,经过19年的苦心孤诣,才告完成,并由皇帝特命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共290卷,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60年的1362年史事,从战国到五代的兴盛衰落,按年编次,根据史事的发生、发展,了结的过程,分先后层次叙述,时间概念非常清晰。《资治通鉴》取材范围极广,包括正史,杂史,笔记,小说等,仅杂史便采用了300余家。由于参考资料极其丰富,往往一件事用三四处材料综合写成,内容充实,天文地理,礼乐历数,无不详备。同时,《资治通鉴》文笔生动,可称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之后,有刘絮所编《通鉴外纪》十卷,起自三皇五帝,止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下接《资治通鉴》);又有北宋李焘所编《续资治通鉴长编》,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写起,一直写到钦宗靖康二年北宋的168年的历史;到了清代,又有毕沱所著《续资治通鉴》220卷,从公元960年起,至公元1368年,经过26个皇帝、408年的历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浩繁完整的史书系列,为后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书名。北宋司马光主编,刘恕、刘?(bān班)、范祖禹为主要参加者。294卷。又目录30卷,考异30卷。记事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凡1362年,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英宗治平三年(1066)始修,神宗元丰七年(1084)成书,历时19年。其采用之书,除十七史之外,杂史至三百二十二种,“故其书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其撰述之旨在于“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故于各朝重大政治事件,历代战争记述尤详,另于有关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沿革,礼乐兵刑的演化,河道、水利的整修,以及人民生活状况等亦有所述。此书刊行之后,研究者甚众。最佳注本为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明末清初严衍历30年,详检十七史,为是书纠缪、补遗,撰《资治通鉴补正》294卷,颇值一读。

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据 《进资治通鉴表》称,司马光自幼喜诵前史,感叹史籍浩繁,常人难以遍观,何况日理万机的君王,遂萌生了编撰一部简明通史的念头,“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帝王提供治国平天下的 “龟鉴”。英宗治平二年(1065),四十五岁的司马光将自己所撰 《通志》 (记载战国至秦二世的史事) 奏上,得到英宗的赏识,命他继续编撰,并改称 《历代君臣事迹》。翌年,英宗同意设局于崇文院,并给司马光自行选择助手、借阅皇家秘阁藏书等权力。在刘? (分任先秦两汉)、刘恕(分任三国到隋)、范祖禹 (分任唐到五代) 三人的分工合作下,先搜集史料,按照帝王在位年月撰成 “长编”,然后由司马光剪裁删削为前后连贯、文字统一的定本,每成一部分,即奏上。治平四年,刚即位的宋神宗听司马光进读《历代君臣奏议》 片断后,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取 “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之意,赐名 《资治通鉴》,并预先撰写了一篇序,等全书完稿后,刊在书前。又过了十七年,这部战国至五代的编年史终于完成,宋神宗特加褒奖,并下令将此书在杭州镂版刊印。据说,《资治通鉴》 成书后,其草稿就堆满了两大屋。《四库全书总目》 评以“搜罗宏富,体大思精”八字,并非溢美。编年史并不是司马光的首创,前有孔子所修 《春秋》,故司马光以 “三家分晋” 开篇,意思是接着《春秋》 的历史写下来;但是,通史编年却是司马光的首创。马端临说: “司马温公作 《通鉴》,取千三百余年之事迹,十七史之记述,萃为一书,然后学者开卷之余,古今咸在。” 故 《资治通鉴》 问世后,便成为读者最多的一种史籍,而历代的注释研究者更是数不胜数,以致古代便有“通鉴学” 之名。《资治通鉴》 的编撰目的,是政治的,而不是学术的,司马光常常忍不住以 “臣光曰” 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故今人称其为“政治史”; 但其所以成为不朽的巨著,就在于著者能以历史主义的态度来分析历代的治乱兴衰,而不是用曲笔来粉饰历史,其真实程度,就是现代史家也难以企及。司马光所依据的材料,除正史外,还包括各种谱录、墓志、碑碣、行状、别传、野史,甚至小说,凡是有疑异之处,都一一排比异同,加以考证,最后竟有《通鉴考异》 三十卷。今人有以 《资治通鉴》 为 “帝王权术” 之书者,实在是一种误解。

书名。北宋司马光撰。刘恕、刘?、范祖禹等协助。全书354卷,包括主文294卷,《目录》、《考异》各30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此名。现通行版本为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胡三省注标点本。现存最早版本为南宋绍兴二年余姚重刻本。

本书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贯穿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宣扬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成书后一直受到好评。宋神宗说:“前代未尝有此书,过荀悦《汉纪》远矣”(《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0)。南宋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玉海》)。元初设兴文署刊刻诸经子史,“以《资治通鉴》为起端之首”(《兴文署新刊资治通鉴序》)。《四库全书总目》“资治通鉴”条载:“其书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清代王鸣盛说:“此天地间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卷100)。这些评论都是公允的。它确有很多可与任何一部纪传体正史媲美之处:①以编年为体,年经事纬,时间概念清晰。同时,又吸取纪传体的优点,交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避免了编年体同一史事的材料,不相联接,散见于多处的弊病。②对历代政治、军事斗争,包括农民起义,记载详细,有的比正史还要完备、生动。③材料丰富、考证精详。由于编撰时取材正史19种,证引各种记载322种,故内容之翔实,史料之可靠,甚至在某些正史之上。④因卷帙繁富,撰《目录》30卷作为全书之提纲,以备查阅;又撰《考异》30卷以辨正史事之不同记载,其中保存了大量现已亡佚的、十分珍贵的材料。⑤基本不记载历史上的符瑞、灾变和荒诞无稽的传说,减少了以往史书上的种种迷信色彩。⑥文字优美,结构严谨,叙事生动。其中写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李?雪夜袭蔡州等文字,已成为千古传诵之佳文。

本书著成后,在中国史学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史料方面,有续编、注释、考证、简编的继起;在体例方面,有纲目体、纪事本末体的继起。故本书堪称中国史学的伟大成就。

书名。北宋司马光所撰编年史书,司马光 (1019―1086) 字君实,山西夏县人,仁宗宝元元年 (1038) 进士,历任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官。司马光自幼嗜读史书,但有感于以往史著文字浩繁,颇不便于世人阅读,决心去粗取精,仿《左传》 自编通史,初名曰《通志》,自战国至秦二世,分为8卷。治平二年 (1065) 进呈英宗,英宗很欣赏,命置局秘阁续修。熙宁七年 (1074),神宗为之作序,赐名曰《资治通鉴》。元丰七年 (1084),书成。前后历时19年,司马光为之呕心沥血,付出相当精力。助其事者,有刘?、刘恕和范祖禹,皆精于史学。所用史料,正史类27种,编年类、伪史类、杂史类、起居注类、故事类、职宫类、杂传记类、地理类、小说类,类书类、兵家类和历算类达322种,留在洛阳的残稿至两屋之多,终于写就一部史家绝唱。《资治通鉴》记事上起周威烈王23年 (前403年),下讫五代后周显德6年 (959),凡1362年;写成294卷,目录30卷,考异30卷,合354卷。其选材重点在历代王朝兴衰、国计民生、君臣为政得失诸方面,以利后人借鉴古人得失治国治民,达到天下大治。其中《周纪》 5卷,含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和赧王; 《秦纪》 3卷,含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始皇帝和二世皇帝; 《汉纪》60卷,含高帝、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王莽、淮阳王、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和献帝; 《魏纪》 10卷,含文帝、明帝、邵陵厉公、高贵乡公和元帝;《晋纪》40卷,含武帝、惠帝、怀帝、愍帝、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海西公、简文帝、孝武帝、安帝和恭帝;《宋纪》 16卷,含武帝、营阳王、文帝、孝武帝、明帝、苍梧王和顺帝; 《齐纪》 10卷,含高帝、武帝、明帝、东昏侯和和帝;《梁纪》22卷,含武帝、简文帝、元帝和敬帝; 《陈纪》 10卷,含武帝、文帝、临海王、宣帝和长城公; 《隋纪》8卷,含文帝、炀帝和恭帝; 《唐纪》81卷,含高祖、太宗、高宗、则天后、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和昭宣帝; 《后梁纪》6卷,含太祖和均王; 《后唐纪》8卷,含庄宗、明宗和潞王; 《后晋纪》6卷,含高祖和齐王; 《后汉纪》4卷,含高祖和隐帝; 《后周纪》5卷,含太祖和世宗。历朝君王的文治武功和盛衰强弱,无不俱备。编撰中,司马光录用43种记载帝王宫廷事迹的起居注和实录。撰者认为国君日理万机,无暇周览 “文字繁多” 的史书,因而编 《通鉴》,以便君王能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因此,《资治通鉴》也可称为首部帝王指南。元、明、清三代校刊甚多,尤以元代胡三省音注本较佳。清圣祖康熙皇帝曾著《御批通鉴纲目》,清高宗乾隆皇帝著《御批通鉴辑览》和 《通鉴纲目三编》。今中华书局点校出版的铅印本最便于查考。

编年体史学著作。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事。

司马光学识渊博,尤精于史。尝患历代史籍浩繁,“诸生历年莫能竟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于是“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众说,成一家书”。《资治通鉴》的内容以重大政治事件和战争为主,即司马光所谓“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着重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政策得失、成败安危之迹,以作为历史的借鉴。同时,对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各类典章制度的沿革、民族间的交往、习俗的变迁等也都有扼要的记载。

《资治通鉴》的成书,得到朝廷的全力支持。司马光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为宋英宗所赞赏。治平三年(1066),诏设书局,允以自择官属,继续编撰。宋神宗即位,以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制序文,以示重视。允许其借阅国家所有的图书资料,修书所需笔、墨、绢、帛,以及果饵金钱之费,尽由国家供给,为司马光提供了优厚的著书条件。

《资治通鉴》的撰修,得力于司马光精心挑选的助手。博学强记的刘恕、汉史专家刘?、唐史专家范祖禹先后加入史局,他们既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又与司马光在政治、史学上观点一致,故能在编书中各显其才,通力合作,各自作出重要的贡献。其它如节气、星象、朔闰等问题由长于天文的刘羲叟负责,检阅文字则由司马光之子司马康担任。

《资治通鉴》的编写分三个步骤:先做丛目,次成长编,最后定稿。丛目制作之法是:广泛收集史料,标明事目,注明篇卷出处,按年月日顺序加以排列,力求完备。因事目繁多,故谓之丛目。长编又称“草卷”,是对丛目中的史料加以考辨,择其合理而记述详尽者,经过取舍、综合、铨次,写出编年史初稿。这两步皆由协修人员完成。第三步则由司马光根据长编所载,考其异同,修改润色,统一体例,评论史事是非,写成定稿。全书的发凡起例、编写过程中的方法和原则,定稿过程中的是非予夺,皆由司马光决定。严密的工作程序既充分发挥了众手修书集思广益的长处,又保证了全书体例一致,条理清晰,结构谨严,大大提高了编年体史著的编纂水平。

《资治通鉴》取材广泛,引证史料极其丰富。丛目、长编的编写原则是“宁失于繁,毋失于略”,长编多达6500多卷,3000多万字。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其中于唐五代史事,甄采书籍最多。所记史实往往由数种材料综合而成。凡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综合铨次,加以考订,并将斟酌、取舍的原因写成《考异》30卷,附随《通鉴》并行,由此创造了史料“考异法”。《考异》“抉择幽隐,校计毫厘”的严谨态度,大大增强了史著的可靠性、真实性,使《通鉴》以信史著称,也开启了史家“自著一书,明所以去取之故”的先例,对后世史学影响甚大。

编年体记事简明扼要,便于表明时间的顺序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但也容易形成流水账式的记载,并使一事前后割裂,首尾难稽。《资治通鉴》注意吸收纪传体记事的优点,在坚持以年月为纲的前提下,附载人物和政制,注重叙事的完整。司马光大量采用回顾、插叙、补叙、类比等手法,说明事情的前因后果,使读者易于明白事件的首尾始末。从而突破了传统的编年体史书的编纂方法,完善了编年体的记事方法。这一改造,使古老的编年体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我国史家借论赞寓褒贬劝戒之意,已成传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选用前人史论多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史论119篇,所论多为治乱之因,君臣之道,字里行间充满着匡辅的诚意和情感,寓褒贬臧否于其中,无论是民族问题还是用人原则,都引古论今,借鉴历史倡言革除弊政,体现出“以史为鉴”的良苦用心,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

司马光文学功底深厚,尤长于叙事,《资治通鉴》文字优美而质朴,格调古雅浑厚而又简洁晓畅。他精心定稿,统一修辞,使《通鉴》的语言风格浑然一体,毫无雕琢弥缝的痕迹。许多场面和人物的描写,已成文学史上的名篇,如对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大型战争的叙述,更是脍炙人口,引人入胜,成为历史散文的上乘之作。

《资治通鉴》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虽极尽简约之能事,仍有洋洋300万言。司马光先后编写了一系列辅翼著作,以方便阅读。其中《考异》30卷辨析增广史料;《目录》30卷“略举事目,年经月纬,以备检寻”,相当于内容提要;《通鉴举要历》80卷和《通鉴节文》60卷是全书的简编;《通鉴释例》1卷载修书凡例,载助编者来往信札;《历年图》5卷“略举每年大事,编次为图”,类似于大事年表。六种辅翼著作与正文294卷互相发明,大大增强了这部编年巨著的表现力。除《考异》与《目录》外,其余皆已亡佚。

《资治通鉴》的主要注本有南宋史?的《通鉴释文》、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和宋末元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以胡注最为详备。明末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对《通鉴》和胡注都有所补正。

《资治通鉴》撰成后,于元丰八年(1085)由范祖禹、司马康等奉命重新校定,元钓元年(1086)校定送杭州雕版,元钓七年刊行于世。今元钓刻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世所流传者多残缺,唯北京图书馆藏有294卷足本。中华书局的标点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为底本,将《考异》的内容散见于各相关史事下,汇集宋、元、明各本长处,是目前最通行的版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