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匡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赵匡胤分类:【传统文化】 宋朝开国皇帝。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显德七年(960)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建元建隆。先后消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国,统一了分裂半个世纪的中国。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和藩镇将领兵权,派文臣带京官衔掌握地方行政,另遣使臣管理地方财政。在朝内,设枢密院与中书省掌文武之权,又以参知政事分宰相之权,加强了专制集权统治。同时兴修水利,整治运河,水运事业得到发展。然性多忌刻,人常自危。他没有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大业,为北宋的稳定留下后患。 宋开国皇帝。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出生在洛阳。庙号“太祖”。因其武功昭著,所以后世也称之做“武德皇帝”。赵匡胤是“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的“马上皇帝”。出身将家,自幼精于骑射,能张硬弓和调悍马,作战也极勇猛。最初应募从军,隶属后汉枢密使郭威(即后周太祖皇帝)部下,作战有功,升任滑州副指挥。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即位后,重用赵匡胤,让他管带禁兵。多次扈从柴荣出征,有出色表现。显德元年(954),随柴荣迎击北汉国入侵军队。在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交锋,马、步军都指挥使都临阵怯逃,形势危急。赵匡胤挺身指麾禁军骑兵向敌阵猛冲,北汉兵大败溃逃,后周军转败为胜,一度追击到北汉都城太原(河东)城下。继之,赵匡胤又随柴荣征伐南唐。首战涡口,杀死敌方兵马都监;再战清流关,生擒敌方两名统帅,全歼敌军十五万人。接连攻拔寿州、泗州和楚州,占领整个淮南地区。在北征辽国收复雄莫诸州的胜利作战中,赵匡胤也有建树。柴荣对赵匡胤很赏识和信任,论功行赏,屡加迁升,一直到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柴荣去世。赵匡胤受新皇帝诏命,统军北御南侵的辽军。行军途中,将官们发动“陈桥驿之变”,拥立赵匡胤取代后周帝位,成为新建的宋国皇帝。赵匡胤即位后,继续发扬武功,任用大将王全斌、潘美、曹彬等,先后率军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江南(南唐)等国,使中原南部基本上实现统一,结束了各国割据的混乱局面。《宋史》卷一至卷三有本纪。(参见“宋太宗”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