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州陀罗尼经幢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赵州陀罗尼经幢

分类:【文化精萃】

俗称石塔,在河北省赵县城内。1038年(北宋景佑五年),赵州人王德成建。经幢全部用石料砌成,7级,高约18米。是我国现存石经幢中最高的一座。幢一、二、三层刻有陀罗尼经。蓁名层刻有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等,富有装饰性。幢顶以铜质火焰宝珠为刹,轮廓庄严清秀,显示了宋代高度造型艺术水平。经幢原为开元寺建筑之一。寺毁,今仅存经幢。

宋代建筑。俗称石塔。位于今河北赵县城内。原系开元寺建筑之一,寺已毁,仅存此幢。建于宋景钓五年(1038),由赵州人王德成造。幢由石料迭砌而成,共七级,高约18米,为我国现存最高石经幢。平面呈八角形,建于方形石基上。整幢下大上小,逐层缩短,下有幢座,上有幢刹。幢基座分三层:底层为方形低平须弥座,由莲瓣、束腰及叠涩二道组成,束腰上刻有火焰式拱门、佛像、力神及妇女掩门等雕饰;二层为八角形须弥座,上下各用三层叠涩,束腰用间柱,莲瓣并饰有歌舞伎乐;第三层为八角形基座,用宝装莲瓣与束腰作回廊的建筑形式,回廊每面三间,有柱础、收分柱和斗?,当心间前并刻石踏,其它各间分刻佛陀本生故事。幢身亦分三段:下段包括宝

、刻有经文的八角幢柱和缨络垂帐的宝盖;中段包括饰有狮象首和仰莲的须弥座、八角幢柱和垂缨宝盖;上段则由二层仰莲、八角幢柱和有显著收分的城阙(刻有释迦游四门故事)组成。宝顶段有带屋顶的佛龛、蟠龙、八角短柱、仰莲、覆钵和宝珠等。此幢各部分比例匀称,细部雕刻精美,为国内罕见石刻珍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赵县县城中心。建于北宋景钓五年(1038年)。通体用花岗岩迭砌而成,分七级,高约18米,是我国现存石经幢中最高的一座。经幢一、二、三层为四面八棱形,自上而下阴刻陀罗尼经金文。石基呈方形,束腰部四角有浮雕托塔金刚力士,四面刻有“掩门妇女”图案。台基上为八角形束腰式须弥座,各面雕刻有神佛、菩萨、蟠龙、莲花等图案。四层以上刻满佛教人物、经变故事、动物花卉。幢顶是铜质火焰宝珠塔刹,造型优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内。北宋景钓五年(1038)赵州人王德成建。经幢由基座、幢身、宝顶组成,通高16.44米,用花岗岩雕成。基座是三层须弥座,底层平面呈方形,上两层为八角形,束腰部分刻有菩萨、金刚、力士、伎乐,以及佛传故事的浮雕,以须弥山形承托幢身。幢身八角形,共六层,每层均用整块石料雕琢,逐层叠砌,并逐级递减上收。幢身一至三层刻陀罗尼经全文;四层以上刻佛教人物、经变故事、动物、花卉等图案;最上层为素面短柱,有元明时期修葺题刻,柱上为八角形屋顶。宝顶系仰莲、覆钵和铜质火焰宝珠刹组成。整座经幢比例匀称,造型秀挺,雕刻精美。在我国现存经幢中,它是建筑时代最早、形体最高的一座。

赵州陀罗尼经幢位于赵县城内,北宋景佑年间(1034―1038)赵州人王德成修建。该经幢全部由石料叠砌而成,共六层,高约18米,是全国最大的一座石经幢。幢体平面呈八角形,刻有陀罗尼经文,故称陀罗尼经幢。

经幢底座为6米见方的须弥座,束腰部分雕刻着各式莲花圆柱和金刚力士,还雕刻着“妇女掩门”像,姿态自然、生动。其上为两层八角形须弥座,下层束腰部分雕刻着佛教八宝;上层雕刻单檐房屋,束腰部分柱间雕有佛像、伎乐等。

在须弥座的上面,叠砌自然山石,构成了一座须弥山式座,其上叠砌幢体。幢体之间均有华盖,其形制、雕刻各不相同,有的为狮、象等动物雕像,有的为石雕建筑,有的华盖之上还有莲座。在第六层幢体上有个八角亭,顶部有铜质火焰宝珠为刹,直指碧空。

在第一、二、三层幢体上刻有楷书和篆书的陀罗尼经文,第六层幢体上也刻有文字。其余各层雕刻佛教人物、经变故事、建筑及花卉等。

赵州陀罗尼经幢是我国陀罗尼经幢中最大的一例。它的雕刻内容极为丰富,手法精细,造型华丽美观,极富装饰性。它是我国珍贵的石雕艺术杰作,是研究北宋佛教和雕刻艺术难得的实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