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武灵王――以衣为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赵武灵王――以衣为纲

分类:【风俗文化】

赵武灵王,名雍,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国君。他是一位胸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对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那时,列国间战争频繁,兼并之势愈演愈烈。赵都邯郸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其形势之险恶可以想象。出于军事需要,特别是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精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加之官兵又都是身穿长袍,甲胄笨重,结扎繁琐,而胡人灵活迅速的骑兵虽少,但短衣、骑射相得益彰,以一当十、勇猛强悍。于是赵武灵王便提倡“胡服以习骑射”。由于自周代贵族弟子接受均“六艺”教育,“御”、“射”皆学,唯独没有“骑”,即便学习射技也要用皮质的“臂衣”(敛束衣袖的臂套)把宽大的袖子束起。想来当时的赵武灵王燕居时定然也是身着“衣裳相连,被体深邃”的深衣。深衣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五经正义》记:“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礼记?深衣》有更为详细的记述,如: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虽然深衣“可以为文,可以为武”,但“可以治军旅”显然是有些言过其实了。因此,基于军事角度,赵武灵王决定“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胡服的推广首先受到了叔父和公子的反对,面对“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理之循? ”的质问,《史记?赵世家》记载了赵武灵王的回答:“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坚持下“法令制度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赵武灵王穿着并普及的胡服衣冠包括:哑褶和靴子等。裤褶是一种胡服服饰,据《事物原会?引舆服杂事》载“赵武灵王有绔褶之服。”“绔”即“哑”,亦称“裤”,是下体之服。绔褶即哑褶为胡服的一种。具体形制为上服褶下服哑,其外不用裘裳,故名哑褶。因便于骑乘,多为军旅之服。战国时由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渐为汉族采用。王国维《观堂集林?胡服考》称: “以哑褶为外服,自哑褶服始。然此服之起,本于乘马之俗……赵武灵王之易胡服本为习骑之计。则其服为上褶下之服可知。此可有事理推之者也。虽当时尚无哑褶之名,其制必当如此。”靴子是胡人的足服,刘熙的《释名》曰:“古者有舄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具体形制可见《中华古今注》载:“靴者,盖西胡也,昔赵武灵王好胡服,常服之,其制短腰黄皮,闲居之服。”在关注服饰机能性的同时,美化作用也不可忽视。可见金?、附蝉、貂尾、师比就是一些兼具实用与审美功效的佩饰。据《后汉书?舆服志》言,汉之武冠加黄金?,附蝉为文,貂尾为饰,称为“赵惠文冠”,惠文王是武灵王之子。又引徐广说: “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金?、附蝉、貂尾均是具有异域特色的胡服冠饰。《战国策?赵策》载: “赵武灵王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师比”是鲜卑语的音讹,指东胡鲜卑族穿用的腰带钩,作用与现今的皮带扣近似。“师比”先多用于军服,由于结扎较为方便,后也出现在王宫贵族的革带上,成为男子的一种华美装饰。

一些学者对赵武灵王引进、推广胡服的举措是这样评价的: 梁启超于《饮冰室专集之六?赵武灵王传》 中写道: “以骑射为目的,而以胡服为其手段。”在现今的论述中,如要彬在《论胡服的价值》一文中说到:“胡服不仅有适用价值,民族间相互交融的传通价值,形式至内涵的衍生价值,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