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灭中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赵灭中山分类:【地域文化】 复国后的中山,依仗齐的支持,不仅参与了对燕的征伐,对赵也屡屡侵伐,结下世仇。赵武灵王曾说:“先王时中山负齐之强,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帔,微社稷之神灵,则帔几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赵武灵王这些话,大约是指他父亲赵肃侯在位时的事。帔,在今河北高邑县东,是中山与赵争夺的地方,武灵王曾在这里筑城防御中山,但帔还是被中山夺了去。赵虽然受到中山的侵扰,由于畏齐也不敢轻易报复。赵武灵王奋发图强,实行胡服骑射,并不单是为了对付北方各族,也要报中山之怨。中山王 在鼎铭中也告诫他的后嗣说:“尔毋大而肆、毋富而骄,毋众而傲,邻邦难亲,仇人在旁。 呜呼念之哉! 子子孙孙,永定保之,毋葛阙邦。”这说明王 在世时,已经感到赵对中山的威胁,他所说的邻邦仇人,当然有燕,主要的还是赵,他殷切地嘱咐后人,不要因大而肆,因富而骄、因众而傲,子子孙孙要永保中山,“毋葛厥邦”――不要让自己的国家被吞掉,可见他于此是时时放心不下的,所以发出那种“呜呼念之哉”的慨叹。 赵和中山,政治上有世仇,地理上又三面相接壤,中山控赵北去的通道,据太行之险,战略地位很重要,是赵辟疆拓土的大障碍,所以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不睦,彼此防范。 大约到了中山王 的继承者 当政时,中山国势便趋向下坡,《吕氏春秋?先识》中说中山:“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韩非子?外储上》也说中山“战士怠于阵”,“农夫惰于田”。这反映了中山统治者信誉丧失、国势衰颓的情况,和武灵王时的赵国奋发图强的形势形成鲜明对照。武灵王十七年(前309年),曾亲自出巡赵国伸进中山的九门(今河北正定东南),并在那里筑了一座望台,以观察中山的动态。赵对中山开始主动进攻,是在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北略中山之地到房子(今河北高邑东);第二年又攻中山到宁葭(今石家庄市西北);尔后又于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年)、二十三年(前303年)连续攻伐,中山拼力抵抗,“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吕氏春秋?贵卒篇》)赵对中山用兵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说明中山还有较强的军事力量,另方面有强齐的支持。 赵国大规模用兵伐中山是在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这时,齐、魏、韩联兵伐楚,齐无力顾及中山,武灵王派李疵去中山侦察,李疵回来报告说:“可伐也,君弗攻,恐后天下。”他说到中山国内情况:“中山之君所倾盖与车,而朝穷闾隘巷之士者七十家”,“举士则民务名不存本,朝贤则耕者惰而战士懦,若此不亡者未之有也。”(《战国策?中山策》)这说明中山贵儒学而削弱了武备,国势衰微了。武灵王乘中山外失齐援内已交困的形势,亲帅20万大军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史记?赵世家》),第二年(前299年)“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这个逃到齐国去的中山王当是 ,死于齐国。 以后的中山王是尚,他在位不久。 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赵灭中山,迁其君尚于肤施。 清人王先谦说:“中山国历二百余年,晋屡伐而不服,魏灭之而复兴,厥后七雄并驱,五国相王,兵力抗燕、赵而胜之,可谓能用兵矣。”这就是战国时期的中山在那个列国兼并时代所扮演的角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