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邯郸故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赵邯郸故城分类:【传统文化】 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城邑春秋时已具规模。城先属卫,后归晋,战国属赵。赵敬侯元年(前386),由中牟(今河南汤阴县西)迁都于此,赵王迁(赵王名)八年(前228),为秦所占,历经8世,158年。汉代以后城为战火所毁。故城分“赵王城”(宫城)、“大北城”两部分。赵王城为宫殿区,由呈品字形东、西、北3小城构成。每城长宽1公里左右。墙基宽16米左右。王城内现存夯土基址,体积之大,保存之完整,首屈一指。宫城门阙已发现8处。赵王城东北的大北城为邯郸古城,城作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大部淤垫地表下6―9米深处,南北约4800米,东西约3200米,墙宽一般为20米左右。故城平面布局基本符合我国古代前都为城,后都为廓、五里之城、七里之廓宫城定制。两城未连成一体,此与临淄故城不同。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市区及其西南郊。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遗址。赵敬侯元年(前386)迁都于此,赵王迁八年(前228)为秦所占。由赵王城和大北城组成。赵王城为赵国宫城,位于邯郸市西南,分东、西、北三城,总面积512万平方米。周围残留有3―8米高的夯土城墙,并有城门遗迹多处;城内分布有众多的夯土基址,为宫殿遗迹,其中西城的龙台规模最大,东西265米、南北296米、高19米,为王宫基址。大北城为廓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面积大于赵王城,南北长6100米、东西宽4000米,系手工业、商业和居住区,原址大部埋没于邯郸市区地表以下6―9米的深处,遍布战国文化层和汉代文化层,在部分战国文化层下有春秋时期遗物。战国文化层发现多处制骨、制石、铸铜、冶铁、烧陶等作坊遗迹。汉代文化层发现铸钱、古井遗迹。出土货币上铸有“甘丹”、“明”、“白人”、“安阳”等字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