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赶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赶海分类:【地域文化】 山东沿海渔村生产习俗,又称“赶小海”、“赶潮”。海水落潮时的一种小型生产活动。在沙滩与礁滩挖蛤蜊、钓蛏子、捉蟹子、拾海螺、打海蛎子(牡蛎)等,因地而异。人们将赶海的经验,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初一十五两头干。”“北风落脚赶大潮。”“麦子上场,辣肉上床”,近年有人把赶海列为一项民俗旅游活动,很受旅游者欢迎。 山东各地名称不一,有叫“赶小海”的,也有叫“赶烤”的(因这些地方称落潮为“烤潮”,称枯潮底为“烤干了”)。赶海多半是妇女与儿童的活落,以在海滩、河口处挖蛤、拾螺为多,礁石滩则以捉蟹、打蛎子为主。各地打蛎子的方法不尽相同,海阳等地用蛎铲,荣成、蓬莱一带用在木柄顶端镶一粗铁钉的“钉子”。在长期赶海活动中,各地形成了众多谚语,可谓是赶海指南。如龙口屺姆岛有谚语说:“麦子上场,辣肉上床。”意思是说,麦收季节,被称为“辣肉”的海螺会聚集在礁石上。荣成一带有谚语说:“八月二十三,‘瓦屋楼子’上山。”意思是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左右,大海螺即会爬到礁山上。芝罘一带有谚语说:“刮起东北风,十个篓子九个空。”意思是说,刮东北风时赶海是不会有多大收获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