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起源与初步发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起源与初步发展分类:【传统文化】 原始社会初期,中国先民在深山从林中穴居。由于脱离了动物界,体毛逐渐弱化。为了防御寒冷、遮阻风雨及炎烈的日照,蔽挡虫兽的袭击,人类最初用树的叶皮、丛生的草葛、猎获的兽皮等遮裹身躯,这种用自然物质遮裹身躯的形式,成为服装的最初雏形。 在距今约1.8万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已初步掌握了缝缀的技能。他们用锐利的石器、骨角将兽皮分割,按身体基形,再用磨制的骨锥、骨针进行简单的拼合缝纫,制作各种较为适体的衣装。这一事实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的骨针实物,以及其他地区骨锥、骨针的陆续发现,得到了印证。原始衣式从整片的披围到依体简单缝缀成形,由简至繁的逐步发展。原始缝纫技术的出现,使中国先民的穿着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增强了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斗争能力,扩大了其活动区域,也相应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原始装饰是随着劳动实践的扩大,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而出现的。当时的装饰品主要取材于砾石、兽骨、海蚶等物,经研磨、钻孔,有些还用矿物粉染饰,然后穿接制成。中国先民通过这些装饰品在身体上佩戴和悬挂,以实现对美感的要求。另外,原始图腾崇拜的绘身、纹面,梳整发式,也是当时重要的装饰形式。原始审美意识出现后的装饰实践活动,对服饰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图386)。 原始社会后期,中国先民逐步从狩猎进入渔猎、畜牧和农业阶段。他们在长期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兽毛编结织物的基础上,发明了纺织的原始工具――陶、石制纺轮。并利用麻、葛及畜毛纤维织布,取矿、植物颜料染色,制作简单的服装。仰韶文化时期的河南三门峡庙底沟、西安半坡遗址中,发掘出土的陶器底部,都曾发现麻布痕迹。其布纹组织每平方厘米已有经纬10根左右。这些实物为探知当时的纺织和衣着水平,提供了依据。原始纺织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先民的衣着状况,为服装形式逐渐完善奠定了基础。 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先民对服装发展所作出的世界性贡献。中国先民利用蚕丝纺织衣料,距今已有近5 000年的历史,育蚕取丝的历史则更早。在浙江吴兴钱山漾古代遗址中,出土了一批距今4 700年前的丝带、丝帛等织物,是迄今所见到的年代最早的丝织品实物。丝织物柔软、轻盈,并富有光泽,它的出现改善了服装的服用性能,丰富了中国先民的衣料构成,也增添了服装的美感效果。 中国古代何时出现具有基本形制的服装,目前尚无详确的实物可考,但从古代文献及出 上的陶器人形图样推断,传说中黄帝时代,是服装形制的发端。随着服装形制的初具,其质料也逐渐完成了以纺织品替代兽皮的过渡。当时的服装,由上下分式的衣裳组成,初步形制为:上身着缝制袖筒、前开式的衣装,下体围遮障、防护性器官的裙裳。上衣下裳形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服装款式。 随着 上衣下裳的形成,与此相应的首服及足装也逐渐出现。原始帽的出现,源于防寒避暑的需要,从原始的枝叶编环遮首,发展到利用兽皮、织物缝合成圆形帽状服戴,后渐渐确定了基形,并为冠的产生提供了认识的基础。原始足装的形成,最初用以防寒及减轻行走时的阻磨,以兽皮裹足为原始状,据史载,黄帝时代创舟形鞋履,有皮制及草、麻编制之别。 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对玄秘的自然无法解释,出现了自然崇拜。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当时服装色彩及纹饰多取象自然。《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 下治,盖取诸乾坤。”这里“乾”指天,“坤”则指地。天际在未明时色玄,地的表体色黄,古人以 上衣、下裳象征天和地,分别选用玄色、黄色予以体现,其他色彩辅之。同书又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 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可以推断,衣用玄色,裳用黄色,并施以取象自然界日月山川及鸟兽虫草之纹的服饰,在当时已经流行。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公元前16世纪,夏代被商代所取代,奴隶制社会进一步发展。夏商时期,中国古代服饰在原始社会基础上有了初步发展。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因金属工具的应用更加兴盛。同时,畜牧业、手工业及染织业也达到了新的水平。在甲骨文中,已出现有“桑”、“丝”、“蚕”、“帛”、“衣”、“裘”、“巾”等文字。从“桑”、“糸”的文字多达近百个,足见纺织、服饰在商代社会及物质生活中的显著地位。河南安阳殷墟出上的青铜器器表上带有丝绸残迹,在这些丝绸印痕中,除平纹丝绸外,还有织成菱形纹、方格纹及暗花回纹的丝绸,这表明商代已经掌握了提花及斜纹织制的纺织技术。纺织工艺技术的逐渐成熟,服饰质料的提高,为商代服饰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商代服饰,在安阳殷墟遗址出上的石、玉雕制成的人形实物中,可以看到具体的形象(图387)。其装束为头戴巾帽,上穿交领右衽衣, 下着裳,腰围带, 下系。这一人形雕像,服装轮廓清晰,为了解商代服饰提供了最具体、直接的依据,并和有关文献记载相印证。 商代的衣形,主要由衣领、衣衽、衣袖、衣带组成。奴隶主贵族穿着的上衣,领、袖、下裙等部位均施以镶边 工艺,以获得增固及美观的效果。交领右衽是中国最早的上衣领式。其形制为两衽交掩于前胸,外衽向右斜垂于袖下。甲骨文衣字为“ ”,象形交领右衽,可以证明。右衽形式经历代传袭,成为汉民族衣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商代衣袖多为窄袖制,而衣袖的出现,说明服装形制摆脱原始的围裹状,适应生活、依体定形原则在商代已经确立。带主要用以束缚服装,为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的服饰,衣带连用,成为定制,直至出现钮扣后,带才被逐渐废弃。 下裳是中国古人遮蔽 下体的最早服装形式。“裳”字也可写作“常”,“常”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下?也”。“?”为裙的古体字,裳、裙同也。围系于身体下部的原始裙装,发展到黄帝时代,演变为下裳,至周代趋于完备。《释名 ?释衣服》载:“裳,障也,所以障蔽也。”汉代学者郑玄认为,古人先知蔽前,以护掩生殖器官,后知蔽后,以兽皮服于下体。原始遮蔽物经演化成为布帛所制的完备裙裳后,人们仍佩饰之,名为“芾”,以不忘其本。芾施于裳前,其形如斧状,与礼服配用。“芾”字古时写作“?”,“”,因护掩至膝部,亦形象地称蔽膝。 其质料从熟皮演进为布帛后,则改写成“衣”部的“?”、“?”。蔽膝这 一服饰,随着社会尊卑观念的逐渐形成,其用色、绘纹则视等级而有别,并成为祭祀等礼服的配饰传至后世。 首饰作为服饰整体的一部分,随着服装形式的具备,在原始首饰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一时期,主要首饰种类有发饰、颈饰、耳饰、手饰等。殷商妇好墓出土的499件骨笄和28件玉笄展示了当时主要发饰笄的精美。笄为针状,初为束发固髻之用,以后发展为实用与装饰兼得,以装饰为主。秦汉后称为簪,两股分叉状的称为钗。颈饰在新石器时期就具有审美意义。进入阶级社会后,奴隶主把五光十色的玉石、玛瑙等联缀成串挂于颈前,以此作为财富的象征而炫耀,庶民百姓则多用蚌、螺、蛤等制成颈饰以表达对美的追求。耳饰又称?、珥、?、耳环等,《释名》曰:“?,镇也,悬珠当耳旁,不使妄听,自镇重也。”意思是妇女耳悬?以顺从妇德。《古今事物考》曰:“珥,女子耳珠也,自妲己始之,以效岛夷之饰。”是说商王纣的宠妃妲己仿效边域少数民族始带珥。耳饰分穿耳和不穿耳两种,质料从石发展到玉、金等。手饰分为戴于手指的指环(也称戒指、代指、 环等)和戴于手腕的镯钏(即手镯、腕环等)。原始社会指环多为骨制、石制,发展到商周时期出现了铜制指环。殷墟还有金腕环、玉腕环出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